中经在线访谈

 
刘世锦:去产能才能解决企业低效益
今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就去产能对中国经济的必要性问题进行了解读,提出去产能才是解决企业低效益的... 详细>>
本期嘉宾
    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时间:3月2日  18:30

制作:财经部 主持人:郭枞枞

访谈精粹
刘世锦:国企“去产能”可通过股权激励等施行
今天,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做客“聚焦2016两会——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时,解答了“去产能”与国企改革的关系。他认为,解决“去产能”实际上是国...
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去产能。刘世锦认为,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导向。中国经济在过去将近6年的时间中是下行的态势,大家都比较关心底在何方。这个问题可以从需求...
刘世锦:培育新增长动能 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刘世锦认为,在老的领域中换一个机制就是新的增长点。刘世锦指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此外,还包括服务业,如...
刘世锦:处置"僵尸企业"符合供给侧改革核心观点
刘世锦委员在谈到处理“僵尸企业”的问题时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关闭僵尸企业就是为了让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他特别指出,国有...
文字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经济网,欢迎收看2016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先生。

  刘世锦: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跟刘委员一起聊聊关于“去产能”的相关问题,2016年五大经济任务中“去产能”排在了首位,我们为什么这么迫切去化解这些产能过剩呢?

  刘世锦:我们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要“去产能”,它是问题的导向。为什么我们这么急迫推动“去产能”?看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拉动高投资的主要是三大需求,都遇到了历史需求峰值,已经到了房顶的限制;基础设施占整个GDP,占整个投资比重最高的时候是2000年左右,最近几年也是下行的态势,出口我们去年是20%的增长,去年已经是负增长了。

  房地产2014年逐步回落,当时有人说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我们认为就是历史性的拐点,理由是构成房地产投资70%的城镇居民,其住宅的历史需求峰值是1200-1300万套住房,户均一套住房,这个数字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所以2015年整个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就是一个下降的态势,去年到1%左右,需求侧总体是下行的态势。

  房地产我们估计下一步投资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什么时候由负转正,我们估计大概是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是明年上半年会看到的,这是需求侧。供给侧也在发生变化,需求下来了,供给也得跟着下来,例如煤炭钢铁,石油行业,但是下得比较慢。

  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现在钢铁、煤炭这些行业,整个产能过剩在30%左右,就产生了三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47个月负增长,最低的时候达到了-5.9%。第二是工业企业的利润从2014年8月份以后,超过一年多的时间,它的增长是负增长。第三个结果是相关地区的财政收入相对下降,面临很大的压力。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货币政策放松,需求侧的刺激政策,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一直讲中国现在PPI回落称之为通缩,中国这种通缩跟国外的通缩完全不一样。

  我们由于供求关系严重不均衡造成的通缩,货币政策放松解决不了问题。出路就是“去产能”,钢铁产能起码20%得减掉,减掉了以后它的价格才能回升,企业利润才能回升,这样才能走出困境。

  所以,我们现在需求下来了,供给也在往下走,但是下的力度不够,这样就造成了PPI持续下行,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下行,改变这个状况就是“去产能”,“去产能”问题导向有了实际进展以后,将来会看到需求侧的底部。

  而供给和需求相适应的效益底部,也就是说效益底,PPI回升了,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也得回升了,变成正增长,这两个底同时出现以后中国的结构产能就开始回升了。

  主持人: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可能就会自然反弹,那么保证中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重点还是在结构问题上?

  刘世锦:这是现在相当普遍的看法,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出现经济回落,需求和供给的回落不是周期性的变化,是结构性的变化。过去10%的高速增长,将会在未来转为中高速增长。

  现在有些人对中国经济比较悲观,国际上看空看衰中国经济声音比较多,当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我曾带领团队对经济形势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经济会下一个比较大的台阶,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当时提出这个判断相信的人不多,但6年过去这个转变已经发生了。

  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也比较悲观,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今后一两年的时间有很大可能性要触底。触底以后,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增长平台,所以我认为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这里也需要消除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触底以后将来会不会有一个反弹,现在讲叫V形反弹,有的还叫U形反弹,底部稍微偏滑一点,但是也是很大反弹,比如又会到8%,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但我认为不会。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基本态势是大的L形,底部平着走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波动。

  所以,它是大的L形加上一些小W形的态势,达到这种状态,中国经济下面就会进入中高速的增长平台,这是我们可以争取的一种前景。

  目前有人认为“去产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我想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目前比如钢铁行业,已有和在建的产能大概12亿多吨,去年销量8亿多吨,煤炭行业已有和在建将近51亿吨,去年销量36.9亿吨,其中有将近30%的过剩产能。

  最近一段时间这些行业一直在去库存,只有去产能以后,这些行业的价格才能逐步回升。如果你不去产能,这个价格稍微一回升,过剩产能那一块东西开始开动起来了,最近煤炭、钢铁的价格有所回升,我听到的消息是,有些炼钢厂的炉子又开动了起来了,这样价格就起不来。

  实质性的去产能,把那些煤炭、钢厂关掉,价格才能回升,利润才能回升,宏观经济是扩张性效应,不是紧缩性效应。我纠正一些人的看法,认为“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不会的,反而有利于解决我们目前的通缩问题,解决目前企业亏损,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对宏观经济是扩张性的效应,不是紧张性的效应,这个认知很重要。

  还有人说“去产能”以后通缩问题更严重,我刚才分析只有“去产能”才是解决通缩问题的治本之道,才是解决企业低效益问题的治本之道。

  主持人: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去产能”呢?

  刘世锦:看看现在为什么有些行业,特别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为什么不“去产能”?遇到什么问题?

  我去访问过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比如有一个煤矿企业它生产一吨煤成本400多块钱,现在市场价200多块,生产一吨煤要亏损200多块钱。我还看到一个有色金属的冶炼企业,他说现在的面粉比面包价格还高,当时我还问你做这种亏本的买卖为什么还生产,能不能不生产了,能不能停下来呢?他们说不能停下来,你看我这个企业里面煤矿1万多职工,我现在欠银行的债务也很多,银行也不愿意让我停。如果我不停,银行贷款不良率就不太高,如果我停下来,银行不良率马上大幅度上升,它的业绩也不好看。

  我这些企业一旦停下来,矿井钢厂的炉子恢复起来难度更大,所以你得针对这些问题,“去产能”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职工,产能已经多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节能环保都是不达标的,这些企业都是要关闭的,要解决人的问题。社保基金这一块国家已经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最近大家看到一些报道社保基金出资解决“去产能”过程中职工的安置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同时,我也提供一些建议,把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国有资本拿出来转入社保基金。如果动作大一点还可以把其他行业的国有资本转入社保资金,解决职工安置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银行债务的问题,不良率已经发生了,你就不要再掩盖了,该核销就核销,这方面也是要给它政策,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已经发生的事情要处理掉,对银行风控也是有利的。

  资产重组这些问题还是要按照市场的办法,优势企业兼并差的企业也都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

  主持人:您给“去产能”支招是“制定配额、允许交易”,能不能解释一下?

  刘世锦:目前,有一些地方,在去产能这个问题上比较纠结,大家希望别人去自己不去,产能减20%减别人,价格将来一回升我就坐享其成,你这样想,他这样想,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刚才讲的具体问题。怎么打破僵局,现在“去产能”这个事不能拖。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市场办法不行。还要靠中央、地方、企业,力量和市场力量做一个组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使这个事情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提过一个建议,类似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办法。什么意思呢?比如钢铁行业去产能,各个省按比例分配去产能,这个省1亿吨,这个省另外一个数字,你去多少他去多少,这样大家都没有意见。现在去产能都有支持政策、奖励政策,这样大家有积极性。

  然后指标允许交易,什么意思呢?就是遵循市场规律,不同的省份包括同一个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竞争力不一样。有一些企业竞争力很强,让他去产能他觉得不合理,竞争力很强为什么去产能,把分配给他的“去产能”指标卖出去,卖给另外的地区另外的企业“去产能”,那个企业竞争力很差,他把自己去产能配额用完后,还有一块产能也没有竞争力,把刚才讲的先进地区和竞争力强的地区企业配额买过来。

  这样等于竞争力强的企业给竞争力弱的企业一笔钱,竞争力弱的地区得到了一笔收入,这样就有积极性,我把产能去掉但是得到了收入。竞争力比较强的地方可以不减,这样相当于优胜劣汰,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主持人:人们都说因为去产能要有大量的配套资金,所以我们想知道这些去产能的钱从哪里来,除了刚才说的社保还有哪些渠道。

  刘世锦:最近中央对这个事情很重视,现在也有一些资金上的安排,大家也看到了报道这些资金用于去产能过程中人的安置问题,这是一个方面。因为现在去产能,现在很多产能需要重组,包括好的企业,从长期发展来讲,有一些产能需要去掉,有一些需要增加。

  包括现在要关闭的企业,有一些生产能力、生产的要素可能还是不错的,都可以用起来。比如说,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产业重组的基金,可以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做,推动这个行业的重组。

  主持人:以前有人认为,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多过剩产能,是因为以前政府进行过度的干预,那么在去产能中政府和市场职责该如何协调和平衡。

  刘世锦:刚才讲的就是政府和市场协调的过程,去产能光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比较难的。大家都希望别人去,自己不去,另外是人的问题,债的问题,资产重组的问题怎么解决,光靠企业解决不了,光靠地方政府也解决不了,所以国家要出面,国家要有一些大的规划推动。

  刚才我讲的分配配额、允许交易的方案,国家提出一个总量去产能的计划或者是目标,有政策然后允许交易。大家在一定时间内去产能到什么程度,下面要配合到位,不能互相推诿,不能你减我不减,大家都减,但是下面允许交易。

  优势企业自己可以进一步发展,劣势企业得到了补偿,这和碳排放权交易思路比较类似,就是把政府的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现在讲政府发挥什么作用,市场发挥什么作用不是抽象,是需要具体的机制。

  现在去产能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口号,要有一套机制,你要鼓励大家,要让大家有积极性,要干这个事,而且要搞出一个好的结果来。

  主持人:现在一说到去产能,可能大家想到最多的是僵尸企业,怎么界定僵尸企业呢?

  刘世锦:去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对僵尸企业有界定,大体上指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这些亏损的,或者扭亏无望,但是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补贴,或者银行的贷款继续生存的企业,这就是僵尸企业。

  最近各个地方摸底到底有多少僵尸企业,这些企业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在90年代,也是有去产能的争论。有一些人讲,为什么维持僵尸企业,道理上很简单,你看有那么多人在,为了职工和人还要维持企业。是为了维持本来一个应该倒闭的企业,再通过这个企业去养人呢?还是说直接拿这个钱直接养人,然后把企业放出去,该关闭就关闭,该重组就重组,哪一个办法更合算,从经济角度来看,第二种办法最合算。

  关闭僵尸企业是为了让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企业破产不要以为是坏事,实际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最终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整个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

  供给侧改革可以讲很多,但是最简单的来讲就是一句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关闭僵尸企业,就是把整个机器设备、资金,包括人,把他们换一种用法,把效率整个提高。

  主持人:“去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式,一定要用改革的方式,而不能用保护的方式,而且要警惕把国有大企业“拉郎配”放在一起重组,您认为该怎么解决国企改革问题。

  刘世锦:眼光放宽一点,现在讲去产能,例如刚才讲的煤炭、石油、石化、铁矿石等都是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最近几年在另外一个领域也有幅度很大的挑战,什么行业呢?出口行业。

  出口行业过去增长20-30%,去年已经是负增长。这个行业调整力度是很大的,媒体朋友经常到各个地方访问,过去几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份额比较大的地区,调整力度很大,我们也听到不少的消息。比如某某企业经营很困难,某某企业关门了,某某企业转到越南去了,某某企业老板跑路了,这样的消息也不少。

  出口行业80%以上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般不会说赔钱还继续生产,不会赔钱继续做企业。你看僵尸企业里,真正的民营企业不多。

  重化工业里面我也做过一些调查,民营企业基本上已经关门了,不赚钱的已经关了。现在继续维持着的,我们称之为僵尸企业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原因,维持企业是为了养人,养企业是为了养人,道理是很清楚的。

  现在解决“去产能”,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包括解决人的问题,债的问题,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问题。这次这些行业本身会有一些调整,这里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通过股权结构、治理机构、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国有资本转向社保基金,有一部分甚至转出来,投向国家更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都说现在“去产能”的同时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您认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

  刘世锦: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觉得可以看两个方面。传统领域中间还有新的增长,现在中国基础产业,像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也包括一些服务业,比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等,这些领域中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垄断问题,就是只能少数企业能干,别人不能干,这些都是传统领域。

  放开这些领域以后,会有新投资进去,会加强竞争,成本是会降低的,产品质量是可以改进的。

  我最近呼吁比较多的是电信行业。比如中国就几个大的电信公司,我前一段时间因公出差到斐济,下飞机以后看到信号里跳出3-4个电信公司,这么小的地方怎么这么多电信公司,他们在相互竞争。

  中国13多亿人口,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理应成为全世界电信资费最低的市场,因为有规模优势。但是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呼吁,特别是最近几年搞互联网+,电信是基础的服务,电信成本是降成本中很大的一块,怎么降成本呢?

  电信公司去年提了降资费的措施,但是大家心里不踏实,过段时间再拐着弯的提高,能有什么办法?现在是你要建立机制让他自己降。

  现在有一些行业,比如电信行业,我一直建议,把电信行业的基站统一经营,不需要每个电信公司自己搞一个基础设施,这样实际上是把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这是国家来干的。能不能出现一两个民营企业的电信运营商,让他进去竞争。这时你不让他降都会降,是他自己要降。

  供给侧改革还有一条叫“降成本”,怎么降成本,就用这个办法才能降成本。这是新的增长点,你刚刚不问了新的增长在什么地方。老的领域中换一个机制就是新的增长点。

  现在中国城乡之间,一方面农民要进城,另一方面很多城里人想下乡,我们搞了很多城市圈。在北京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将来是很大的城市圈。现在相当多的地方属于小城镇,有一些属于农村地区。现在北京城区人也想到乡镇买一个房子,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这个愿望。

  但是目前到农村买房是不行的。现在很多第二产业的企业还挤在大城市里,应该疏散出去。这需要城乡之间协调,农民可以进城,城里人也可以下乡,人员、资金、土地可以动起来。动起来以后,中国基础设施包括房地产投资潜力都有。

  作为老的领域中间换一个机制就是新的增长点,潜力都不小。至于新领域中间也不小,比如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性的服务业,特别是最近“互联网+”了很多东西,都是新的增长点。

  主持人:去产能才有新的增长点。

  刘世锦:去产能之后可以到新的地方发挥作用,这样要素提高,就是推动要素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流动。

  主持人:增加有效供给,现在落后产能过多,没有办法满足老百姓目前的需要,所以采取供给侧的改革。

  刘世锦:其实我刚才说的意思,关键是把大的领域搞好。现在中国人跑到日本买马桶盖,现在有报道说是在中国生产的。我们不用太着急,中国十年前大概没这个需求,那个时候一个马桶就不错,现在很多农村里人用不到马桶,没那个条件,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现在买日本马桶盖的人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要求提高这是好现象,这说明有需求。需求有了以后,我们有这样的供给能力,生产马桶盖的企业可以做这样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假冒伪劣太多,自有品牌没有培育起来,这个工作要做。

  这实际上是带动整个消费结构升级,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老讲产业转型升级,这不是空的,首先要有需求。中产阶级一部分人到国外买马桶盖这是好消息,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品质的高需求有了,这个要求应该更多一点,需求也应该更多一点,国内生产厂家就会做出好产品,这样会带动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是第一位。

  主持人:刚才提到90年代的国企改革,您认为和这一轮去产能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这一轮去产能可以借鉴的地方。

  刘世锦:上一轮去产能是理念的转变。90年代后期当时纺织行业去产能,养一个该关闭或者该转到其他地方的纺织厂,还是应该把人养起来,你把收入保障问题解决,有一些人培训,提升人力资本,让他们有新的就业机会。90年代后期,当时我们怎么解决企业和人的关系问题,这一点现在还是有疑义的,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我特别强调一点,现在和那个时候去产能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其实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你看当时纺织行业产能过剩,我们进行了调整,现在你看中国的纺织行业它也有很大的发展,其实比原来规模还大,它相当一部分是出口的,还有一部分也是满足国内逐步升级的需求结构。

  我们目前去的产能,钢铁行业产能已经12亿吨了,过了这段时间需求起不来了,这就是最高点了,和90年代后期这是很大的区别。工业增长高峰期已经过了,我们下一步要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和90年代后期有很大的区别。

  主持人:还有很多人说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或者是德国,医疗器械行业去产能的做法,您觉得有没有可借鉴性?

  刘世锦: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说美国、日本、德国也都经历过中国目前类似的阶段,煤炭、钢铁严重过剩。美国五大湖地区著名的钢铁冶炼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都是过去的煤铁生产基地,他们也是去产能,去僵尸企业,职工充分再就业,逐步发现新的增长点,他们的经验也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但是毕竟发展阶段不一样,因为中国现在的生产规模比当年的美国、德国大得多。

  美国和前苏联、日本,他们钢铁产量最多的时候就一亿多吨,我们现在产能达到了12亿吨,相当于他们各自国家的10倍。所以,我们的调整力度比他们是要大的。

  主持人:今天还有很多其他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来到我们演播室,他们有很多问题请刘委员解答一下。

  记者:咱们供给侧改革,名义是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问题,1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04万亿,怎么样才能确保我国的产能用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给落后的产能和僵尸企业输血。

  刘世锦:这个其实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刚才讲了1月份信贷规模比较大,大家很关心钱到什么地方去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行业,钢铁行业,资金是不是去到它那去了,我估计去得不多,这些行业基本是市场化的,过剩了谁去投资呢,货币政策放松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几乎不太起作用的。

  我最近看到一些观点,是很多人比较担心的是这些钱会不会流到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楼市火爆是渲染性的一个概念,春节以后房地产确实涨得比较多,这里面有没有一个因素?我们新增的货币流到那些地方去了?这个问题更需要注意。

  记者:我是中国经济时报社的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一二线城市楼市比较火爆,宏观来讲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把去库存上升为国家任务,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楼市的库存情况,应该怎么发力化解,目前又面临哪些挑战?

  刘世锦:现在中国楼市去库存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一些特点,房地产市场从来不存在全国性的市场,它是区域性的市场。比如说北京或者在其他城市,有时候隔一个街道房价就差得很多,所以房地产去库存有全国共性的问题。

  刚才我讲了中国经济最近几年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其中从需求面来讲主要是投资的回落,这两年主要是房地产增长速度回落,原因是1200-1300万套住房的峰值需求已经达到了,总体来讲全国是下降的态势,这是大势。

  我讲了不存在全国性的统一房地产市场,不同地区差别比较大,比较分化,普遍来讲就是一线城市,个别的二线城市房价还有往上的趋势,大部分地区,二三线城市库存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最近中央特别强调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要因城施策,不同地方情况不一样,你的市场状况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压力比较大的地方,怎么去库存,最近也有各种各样的算法,目前库存有多少,多长时间来消化,总的的来讲压力比较大,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解决途径也都在想不同的办法,最重要的一点大家提出。比如说我们过去要盖保障性住房,现在能不能现有住房的存量,把它们转化为保障性住房。

  农民工进城以后他住在地下室,居住条件很差,与此同时有很多房子闲着,是库存了,有需求也有供给,对不上,怎么把它衔接起来需要一些政策来衔接。所以,这次中央特别强调房地产的问题全国性的趋势,更重要的一点是因城施策。

  主持人:企业来说要不要大力降价。

  刘世锦:房地产市场是市场化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很难命令某个企业把房价降下来,如果这样就不是市场在起作用。

  主持人:看来大家还是非常关注楼市。

  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您提到去产能解决人的问题,除了社保基金,还有没有其他的措施让这些人实现再就业?

  第二,我们推进这个供给侧的改革有没有具体的一些措施和时间表?这个过程中怎么让中央和地方更加衔接,更好配合。

  刘世锦:我们现在讲社保基金实际就是筹措资金针对这些涉及到下岗的职工。这里人员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年龄比较大直接就退休了,有些可能是在企业内部将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岗位。

  他自己比如说通过转换岗位也会有一些新的工作机会。相当一部分比如年龄还算可以,有一定学习能力,有再就业能力的这些人是要培训的,通过培训以后有了这个能力。其实我也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在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给他们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钱的问题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很多问题钱也解决不了,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跟刚才讲的行业问题是类似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方情况差别很大,去产能这个事情,供给侧改革,各个地方还有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找到符合本地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

  供给侧改革到底有没有时间表,我注意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要打歼灭战,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这个是歼灭战,这个是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见效的。

  去产能为什么很紧迫?这涉及到中国经济最近一两年能不能成功触底,去产能不到位,效益底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去产能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至少我们在一两年之内见到明显的效果。

  去库存,特别是房地产去库存,这个时间也不能拖得太长,最后我们回头来看可能四五年,甚至五六年,有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问题才大体上解决了,至少我们今后一两年的时间之内是要明显见效的,是有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用的办法。

  还有就是打持久战,供给侧改革其实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的深层问题,也是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所列举的重要改革任务,大体上都属于供给侧改革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改革要推进有些还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现在也必须要着手,你得往前推,现在不推长期也很难见效。但是,有些改革还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时间会比较长,所以还要打持久战。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委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目前现场的提问环节先到这里,节目结束之后我们提议留了时间给各位记者,更多消息请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