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报告/数据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外管局 > 报告/数据 > 正文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20日 17:31


    专栏4如何看待短期外债的较快增加?

    2001年,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对原外债口径进行了调整: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围,同时扣除境内机构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将企业3个月以内贸易信贷和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纳入外债统计。在期限结构方面,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签约期限)纳入短期债务。由于新口径扩大了对短期外债的统计范围,导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从2000年末的130.8亿美元(占比9%)猛增至2001年末的653亿美元(占比35.3%)。2005年,在企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国改进了对贸易信贷的统计方法。按新方法统计的贸易信贷余额高于原统计方法。

    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对外借款增长较快,尤其是短期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占比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38%升到2004年的49.8%,2005年6月末更是达到53.1%。

    我国短期外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信贷中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款随之增加。2004年末贸易信贷余额为65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比重为26.4%。2005年6月末,贸易信贷余额和占外债余额比重分别上升至755亿美元和28.4%。二是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业务经营渐趋活跃,从境外融资相应增加,且以短期信贷为主。三是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借债需求,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更趋向于借用外债,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借债及结汇方面享有比中资企业更多政策优惠,因此,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为主的对外短期借款增长迅速。

    从整体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始终在国际标准安全线(>100%)内,2005年6月末为503.2%。短期外债中贸易信贷占很大比重,但贸易信贷资产负债是与进出口规模相适应的,而且贸易信贷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不会出现资金大规模进出的现象。总的来看,我国的短期外债风险是基本可控的。

    但是,短期外债的迅速增长值得关注,它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潜在风险上升。为此,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如改革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方式,对外资银行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尤其对短期借款指标按照从紧原则核定;规范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借款严格按照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管理,适度控制外债流入规模。

    三、外汇市场运行和人民币汇率

    (一)外汇市场建设情况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十多年来,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1.外汇市场主体

    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截至2005年6月底,共有366家会员,包括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员结构见表2)。

    2.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即期交易品种为人民币兑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截至6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上述四种外币即期交易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下一工作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中间价。

    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建立了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交易的直接通道,为其外币与外币的交易和清算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其外汇资产币种转换的成本,加快了转换速度。现阶段共推出欧元/美元、澳元/美元、英镑/美元、美元/日元、美元/加拿大元、美元/瑞士法郎、美元/港币和欧元/日元的买卖业务。截至2005年6月底,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已签约的会员银行有30家,实际交易的会员银行有17家。

    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买卖的币种基本涵盖国际市场主要的可兑换货币,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元、澳门元、丹麦克郎、加拿大元、美元、香港元、挪威克郎、欧元、日元、瑞典克郎、瑞士法郎、新加坡元、新西兰元、英镑等。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在一些银行试点推出部分不完全兑换货币的挂牌买卖业务。

    从1997年开始,中国银行率先试点远期结售汇业务。随后远期结售汇业务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七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3.交易和清算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实现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买卖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电子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外汇买卖进行撮合,并实行本外币集中清算。本外币资金清算速度均为“T+1”。

    外币对外币买卖采用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并实行集中差额清算。美元/加拿大元清算速度为“T+1”,其它外币对外币买卖的清算速度均为“T+2”。

    (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保持稳定。美元对人民币日加权平均价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的水平。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欧元加权平均价为11.1474元/欧元,随后银行间外汇市场欧元一路下跌,6月24日跌至9.95元/欧元最低点,6月30日报收10.0007元/欧元,比2004年底的11.2588下跌11.17%。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日元加权平均价为8.0535元/100日元,1月17日,日元摸高至8.0997元/100日元,随后振荡下行,6月30日以7.5040元/100日元的最低点报收,比2004年底的8.0573下跌6.87%。

    上半年,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呈U型走势。年初,人民币对港币的加权平均价为1.0631元/港元,随后港币逐渐走低,2月3日港币探低至1.0606元/港元。5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优化联系汇率制三项措施,港币开始反弹。6月23日港币升至最高点1.0652元/港元,6月30日报收1.0645元/港元,比2004年底的1.0641微升0.04%。
 
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