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衍生品大行其道 对冲基金发巨灾债券飓风财 债市要闻区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市要闻区 > 正文
 
天气衍生品大行其道 对冲基金发巨灾债券飓风财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9月18日 13:50
李豫川
    每年6月-11月是大西洋飓风高发季,美国投资者为避免损失,事先要做各种准备工作。但盈利嗅觉敏捷的对冲基金交易员却"迎难而上",他们似乎要把飓风变成自己的"招财猫",开始建立一些复杂的交易合约:保险公司股票,债券、天气衍生品、巨灾债券等都成为他们"火中取栗"的工具。

    天气衍生品大行其道

    气候变暖是否意味着飓风灾害的破坏性将无可避免地增大?保险公司是否因此面临更大风险?标普保险评级专家史蒂夫·安德鲁表示,没人能准确地知道答案,他说:"因为我们尚未全面了解气候,所以才会有人试图从中获利。"

    对冲基金目前的新法宝:天气衍生品(weather derivatives)和巨灾债券,这两种投资工具的规模和品种都在不断扩大。天气衍生品允许公司对气候趋势进行预估,巨灾债券这种工具使得保险公司,可以将这种大型自然灾害证券化并转移到其他金融市场投资者。而对冲基金是这两大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小而不充分的市场,并且缺乏与其他资产的关联性。 天气衍生品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最早源于美国科赫能源公司(KochEnergy)和安然公司(Enron)之间基于对天气趋势的不同判断而同意互换风险。实际上,他们主要是为了对冲因反常天气带来的异常能源需求风险。

    后来随着监管环境放松,公用事业公司开始关注如果突然发生寒流之类的恶劣天气对天然气价格的影响,出于自我保护的驱动,他们也参加到天气衍生品交易中来,从此,天气衍生品交易逐渐发展起来。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一位发言人日前透露,2000年,该交易所的天气衍生品合约仅成交了87份;到2005年,天气衍生品合约成交量就攀升至867,384份。目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交易的天气合约覆盖了28个城市的天气模式(其中18个美国城市,另有10个海外城市),同时也包括荷兰阿姆斯特朗是否霜降、美国波士顿或纽约地区是否下雪等天气状况。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负责商业产品的董事约翰·哈兰格第称:天气衍生品与能源、公用事业的联系很容易理解,但对其他行业,很多人似乎还不是很了解。

    天气与行业的最直接联系就是飓风和保险损失。遗感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一个飓风指数。尽管哈兰格第表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目前正在开发这样的飓风指数,而去年飓风季节的高额损失促使许多行业对其面临的诸多风险进行重估,并刺激了对巨灾债券和一种名为"sidecars"特殊投资工具的大量需求。 尽管Sidecars出现时间较晚,但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穆迪公司称,它与巨灾债券非常类似,但Sidecars采用了某种形式的利益/风险共担结构。根据Sidecars的条款,投资者(主要私营股权投资者)和发行方分享Sidecars的投资收益,共同承担其投资组合的亏损,通常这被看作是特殊用途的再保险合同。

    对冲巨灾债券

    对冲基金的另一个做法是对已经持有的巨灾债券进行对冲,也就是押注今年的飓风季节没有去年那么厉害,他们开始大量持有能源期货。一旦今年墨西哥湾的能源基础设施因飓风而遭受损失,国际原油价格势必上涨,对冲基金将因此而获利。

    巨灾债券是一种可以将大规模的异常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高收益投资工具。过去主要是用来转移其他风险,如大规模的疾病流行。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使巨灾债券首次被保险公司用于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并被视为再保险的一种重要替代选择。

    1997年发行的巨灾债券仅有6.33亿美元,到了2005年就已经升至20亿美元。而今年截至6月,巨灾债券的发行规模就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目前全球尚在存续期的巨灾债券总规模达104亿美元。Sidecars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但其总量目前尚不及巨灾债券。

    今年以来,由于再保险合同费率上涨,刺激了对巨灾债券和Sidecars等两种投资工具的需求大幅上升。标准普尔公司保险评级专家史蒂夫·安德鲁表示,2005年飓风季节遭受的巨大损失使更多人意识到,自然灾害的风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