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转公”之困:规模难扩,成本高企

2019年10月14日 08:4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蒋金丽 夏悦超

  “私转公”的基金公司的优势主要在权益投资,但公募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固收产品,加之没有银行渠道支持和历史业绩支持,前期很难把规模做大。

  在“私转公”这条赛道上,困难高过诱惑。

  近日,又有一家私募转战公募。证监会官网显示,已接收关于利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利得资本”)、苏州海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申请设立利得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材料。

  志在控股公募

  事实上,这并非“利得系”首次涉足公募业务。早在2014年10月,利得财富就通过受让纽银梅隆投资所持有的49%股权,成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更名为西部利得基金)的二股东。

  2016年6月,利得财富更名为利得科技。利得资本正是利得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并在2014年5月登记成为私募管理人。

  显然,“利得系”对于公募版图的野心不止于此。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一参一控”的要求推断,利得基金将是一家由利得资本控股的公募基金。

  不过,从过往案例来看,“私转公”并非易事。一家公司如果既做公募又做私募,难以防范利益冲突、利益输送。按照监管要求,全面放弃私募业务,是申请公募的前提。

  这一限制,劝退了部分原本打算“私转公”的基金公司。以重阳投资为例,该公司曾在2015年12月提出申报公募牌照,而后在2017年4月主动撤回申请。

  重阳投资相关人士表示:“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公司认为现阶段专注于当前的业务,发挥自己的强项,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体现‘客户利益第一’的经营理念,因此决定暂不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那么,利得资本是否已经下定决心放弃私募业务,全面转型做公募?对此,利得资本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的进度就是证监会官网披露的阶段,一切以主管部门审批为准。”

  “私转公”之困

  “私转公”的序幕始于2016年。当年6月,鹏扬基金获批,成为业内首家成功转型公募的私募。之后,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远方基金、朱雀基金也相继加入该行列。

  三年多过去,作为公募行业自成一派的“私募系”基金公司,上述5家基金公司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资产管理情况来看,目前只有鹏扬基金跻身“百亿俱乐部”,规模达到323.29亿元,其余4家则不足50亿元。一直以来,公募都是依靠管理费维持运营,私募则是根据业绩进行提成。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做大规模是摆在“私转公”基金公司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此前,已有“私转公”基金公司感受到规模缩水带来的危机感。今年6月6日,凯石基金公告称,旗下发行的首只基金——凯石淳行业精选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公开资料显示,凯石淳行业精选成立于2018年7月19日,首募规模为3.4亿元,认购总户数为4494户。

  基金公司通常把首只产品作为旗舰“代表作”,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管理。而凯石淳行业精选成立仅十个多月便拉响了清盘警报,侧面反映了私募转型公募面临的尴尬处境。

  “转型没有那么容易。”上海一家私募人士表示,和私募相比,公募的整套架构搭建起来很复杂,需要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

  一家“私转公”基金公司高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私转公”的基金公司的优势主要在权益投资,但公募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固收产品,加之没有银行渠道支持和历史业绩支持,前期很难把规模做大。而公募的经营成本又很高,前几年很难盈利。

  “公募运作所需要的庞大后台、营销、风控系统会让私募机构力所难及,同时还面临运营成本的压力。”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牌照红利诱惑

  据统计,申请“转公”的私募曾超过40家。为何转型困难重重,私募仍对公募牌照趋之若鹜?

  “如果想赚钱多,就做私募;如果想做大,那就做公募。”上述基金公司高管坦言,相较私募,公募产品门槛低、受众面广,且有免税优势——公募基金分红,机构可以免20%的所得税。

  刘有华认为,吸引私募转公募的原因来自五个方面:其一,得益于制度红利,公募基金的业务范围更加多元化;其二,私募转公募还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而且可以公开宣传;其三,有助于引进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等长线资金;其四,受众群体更广,更容易扩大公司管理规模;其五,建立公募体系,有助于汇聚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牌照更具稀缺性,“私转公”意味着身份的升级与获客成本的降低,可以开展更广阔的业务线。但“私转公”的成功率不会太高,因为公募牌照的申请门槛不低。

  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基金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二是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年均不低于20亿元。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私转公”之困:规模难扩,成本高企

2019-10-14 08:47 来源:国际金融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