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祖名股份欲冲击“豆腐第一股” 异常财务数据或成上市“绊脚石”

2019年08月12日 15:49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祖名股份是一家曾挂牌新三板的公司,虽然近年来营收和业绩表现并不差,但就其财务真实性来看,报告期内的营收、采购、存货相关数据却是存在明显的财务勾稽关系异常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可能成为其上市之路的“绊脚石”。

  近日,以生产豆腐出名的浙江企业祖名股份发布了在深交所上市的招股书,作为曾在新三板挂牌近4年的公司,祖名股份的营收和业绩在报告期内表现得非常亮丽,实现了持续增长。然而《红周刊》记者仔细分析其招股说明书以及在新三板持牌时公布的财报资料,发现该公司不仅募投项目有疑,且报告期内的营收、采购、存货相关数据也存在明显的财务勾稽关系异常情况。

  令人担忧的提价空间

  祖名股份招股书披露,公司产品种类不仅包括生鲜豆制品(如豆腐、千张、素鸡),还包括大豆植物蛋白饮品(自立袋豆奶等)、休闲豆制品(休闲豆干等)以及其他种类(如腐乳、豆芽菜、面筋)等,看似产品线非常丰富,但实际上营收的“扛把子”主要还是以生鲜类豆制品和大豆植物蛋白饮料为主,近几年占比分别在55%和20%以上。

  翻看祖名股份近些年业绩表现情况,可以发现其近几年的净利润增速远远超过了营收增速(除2017年),2016年至2018年,祖名股份的营收分别实现8.5亿元、8.6亿元和9.4亿元,增速达到6.23%、1.45%和8.85%,而同期归母净利润却分别为3703万元、4149万元和6394万元,增速分别达到了53.46%、9.63%和54.12%。

  对于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营收增速的问题,祖名股份在招股书中表示:“发行人净利润水平同比增长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发行人产品毛利率较高,且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营业收入的增长带来净利润更大幅度的增长。”如此解释说明,公司认为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的原因是毛利率提升所致。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祖名股份2016年至2018年毛利率分别为32.17%、34.25%和37.52%,三年时间提升了5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祖名股份近几年毛利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可发现这与其不断提高各产品的销售单价有较大关系。招股书披露,2017年和2018年,祖明股份的豆腐、千张和素鸡、豆腐干等产品销售单价每年均提高4%左右,植物蛋白饮料这两年提价在1%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提价不仅发生在原材料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即使在各原材料价格下降的2018年,祖明股份的各产品仍在提价中。招股说明书透露,2018年黄豆、自立袋、白糖、大豆油等主要原材料采购单价均出现下滑,其中最主要的原材料黄豆单价下滑了6%,由2017年的4元/千克降为3.76元/千克。

  理论上,销售单价的提升是有利于公司增加盈利空间的,但对于祖明股份这类单价本身就较低的食品公司来说,不断提价是否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呢?而且,对于低端快消类食品来说,未来是否还有更高的提价空间也是不确定的事,毕竟其不具备稀缺性和奢侈属性。

  如此,也就意味着一旦产品未来提价空间走向尽头,则祖名股份将要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的波动可能带来的成本上涨影响,比如2017年主要原材料黄豆采购单价就增长了5.2%、白糖增长21%。而且,从前五大供应商来看,祖名股份目前大豆采购主要来自国内,在贸易战很可能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国内大豆价格向上波动概率明显偏大,这对祖名股份成本影响将较为明显。

  另一个问题是祖名股份的营收能否保持持续增长。要知道祖名股份是区域型食品公司,产品在浙江地区的销售份额达60%以上,江浙沪整体合计更是占到95%左右。如此的高占比,意味着公司在江浙沪地区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这需要公司向外地扩展,但能否走出去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更为重要的是,从其招股说明书的募投计划来看,公司并没有太多打算去开辟新市场,反而貌似继续“重复昨日的故事”。招股书披露,祖名股份此次计划募集4.27亿元,其中3.61亿元用于建设“年产8万吨生鲜豆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6522万元用于“豆制品研发与检测中心提升项目”,从项目名称来看,祖名股份的这次募资仍然将重点放在生产端上,并没有将精力放在销售渠道、宣传推广等终端拓展上。

  在招股书中,祖名股份明确提到建设“生鲜豆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的必要性,强调这“有利于提升公司产能,且目前公司已有产能已接近饱和,可大幅度提升公司生鲜豆制品的生产能力”。然而《红周刊》记者发现,从其披露的产能利用率来看似乎与这一说法有些矛盾:2016年至2018年,公司生鲜豆制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45%、84.86%和86.36%,三年时间里,产能利用率非但没有趋于饱和,反而下滑了约7%,如此情况令人对3.6亿元的技改项目的紧迫性产生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生产线技改项目仍然在浙江,生鲜豆制品保质期较短,生产线与销售地不宜距离过远,如此情况意味着此次重金改造的生产线仍然服务于已趋于饱和的浙江市场,那么问题在于,若真的多生产出“8万吨”生鲜豆制品,江浙沪地区市场能消化得了这么大产量吗?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祖名股份刚刚投入大笔资金建设“豆芽菜”项目、“腐乳”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公司的“存货负担”明显增大。招股书披露,祖名股份2018年固定资产增加1.6亿元,主要就是因为这两个项目部分工程完工转固,而因 “腐乳生产周期较长,使得在产品大幅增加”等原因,2016年至2018年,祖名股份存货就一直攀升,分别达到4695万元、5471万元和7458万元。其中,单2018年存货就占到流动资产比例的24%。

  存货的持续增长,使得祖名股份面临越来越大的偿债压力。2018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58%,而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值却只有37%。2018年的短期借款为2.3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13亿元,同期货币资金却只有1.13亿元。按理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祖名股份更应该加大力度去推广销售、消耗存货,而不是将更多的资金沉淀到生产线这类“重型”固定资产中去,这对维持健康的资金链水平貌似不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公司近几年毛利率都在增加,但2017年净利润增速却明显降低,仅为9.63%,与其他年份50%以上的增长率大有不同。《红周刊》记者查看2017年的营业成本和三费情况,发现均没有太大波动,其中,营业成本同比增加仅为0.8%,三费都同比下滑,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归母净利润增速却突然降低了40个百分点,如此异常的变化实在是令人有些不解。

  存“虚增收入”嫌疑

  除了上述问题外,《红周刊》记者核算祖名股份2017年和2018年的营收数据(见表1),发现其有虚增收入的嫌疑。

 

  招股书披露,祖名股份2017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3亿元和9.39亿元,其中,国内营收分别为8.57亿元和9.32亿元,若考虑到国内增值税率17%的影响,则祖名股份2017年、2018年的含税总营收大约为10.08亿元和10.98亿元。

  同期,公司这两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9.51亿元和10.48亿元,此外,2017年、2018年新增预收款分别为27.35万元和112.82万元,剔除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影响,与2017年、2018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9.5亿元和10.47亿元。

  将这两年的含税营收与现金收入数据勾稽,可发现2017年、2018年含税营收要比现金收入分别多出5798.26万元和5076.55万元。理论上,2017年、2018年将有大量新增债权存在,即资产负债中的应收款项应该新增5798.26万元和5076.55万元才对。

  可事实上,祖名股份这两年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合计为1.05亿元、1.14亿元,分别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增加了3051.29万元和878.04万元。显然,这一数据与理论上应该增加的金额差距较大,分别相差了2746.97万元和4198.51万元,考虑到公司并未披露任何应收票据背书金额,这意味着祖名股份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2746.97万元和4198.51万元的营业收入来源不明,有虚增收入的嫌疑。

  多出的现金支出去了哪儿?

  除了营收数据存在异常外,《红周刊》记者发现祖名股份招股书中采购数据同样有疑点(见表2)。

  2017年和2018年,祖名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21.6亿元和1.35亿元,占总采购额比例分别为39.04%、32.01%,由此推算出其2017年、2018年采购总额为4.11亿元和4.22亿元,若考虑到增值税率17%的影响,则这两年含税采购总额大约为4.8亿元和4.94亿元。

  在2017年、2018年的现金流量表中,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5.62亿元和5.64亿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增的7.19万元和-269.75万元影响,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分别达到了5.61亿元和5.66亿元。将含税采购与现金支出勾稽,可发现2017年和2018年,现金支出都比含税采购金额多出了8101.46万元和7237.3万元。理论上,这将会导致当年的应付款项有相应减少才合理。

  可事实上,祖名股份2017年、2018年的应付款项分别为6460.16万元和8145.95万元,都未减反增,分别相较上一年末增加了523.73万元和1685.79万元。很明显,这一新增金额与理论上应该减少的金额并不相符,存在8625.19万元和8923.09万元的差异。

  那么,这部分差异是否受当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增减情况影响呢?财报披露,2017年、2018年,祖名股份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之和分别为7.84亿元和9.41亿元,分别增加4660.38万元和1.56亿元。而同期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为8479.28万元和1.43亿元,理论上,2017年应付款项应该相应减少3818.9万元,2018年应付款项应该增加1299.91万元。可即便是考虑到这部分数据的影响,2017年、2018年仍分别有4806.29万元和1.02亿元的现金支出去向不明。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祖名股份的采购数据在招股书和新三板时期披露的年报中数据有多处不同,比如招股书显示,2016年和2017年祖名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1.87亿元和1.60亿元,而同期年报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为2.13亿元和1.85亿元。除此之外,招股书和此前年报还有很多“相同项目不同数据”的情况,这些异常都令人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生疑。

  “不知所踪”的黄豆存货

  除了营收数据、采购数据存在疑点外,祖名股份的存货数据也令《红周刊》记者有些不解。在招股说明书中,祖名股份详细披露了一份主要原材料的采购金额清单,其中黄豆、自立袋、白糖和大豆油在2016年至2018年的总和分别为2.84亿元、2.83亿元和2.7亿元。一般来说,当年的原材料采购金额除了要计入营业成本之中,剩余的原材料要计入当年的存货中。

  祖名股份虽然没有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详细的营业成本构成,但《红周刊》记者翻阅其在新三板上市时发布的2017年年报,发现公司在年报中曾称“大豆作为公司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比例约为30%”,若按年报披露的这个比例推算,则2017年祖名股份3.03亿元营业成本中,大豆的成本约为9102.22万元。

  另据招股说明书中的原材料采购清单(见表3),2017年黄豆的采购金额为2.04亿元,将黄豆采购金额与营业成本中大豆的消耗金额相减,存在1.13亿元的差额,即2017年的存货中,至少应该新增1.13亿元的黄豆原材料(黄豆是大豆的一种,实际经营中也许黄豆在营业成本中的比例要略小于30%,那么黄豆原材料新增存货将更大)。可实际上,招股说明书披露的2017年所有存货账面价值仅新增了776.05万元,而且存货账面价值总共也才5471.73万元,如此就意味着单一黄豆原材料是不可能新增1.13亿元的。

  如此明显矛盾的存货数据是令人不解的。那么,祖名股份2017年到底有没有采购那么多黄豆?是否实际营业成本中,黄豆使用金额要比账面上的多?又或者其实公司出现滞销,“隐藏了”很多存货呢?对此异常情况,是需要祖名股份做更多的解释。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祖名股份欲冲击“豆腐第一股” 异常财务数据或成上市“绊脚石”

2019-08-12 15:49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