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高教集团承认办学条件未达教育部规定 市值半月缩水12亿

2019年03月11日 08:34    来源: 长江商报    

  新高教集团承认办学条件未达教育部规定 市值半月缩水12亿流动负债超流动资产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金慧

  第一批在港股上市的教育公司新高教集团(2001.HK)近日来连续两次被机构做空。受此影响,12个交易日股价跌幅17%,市值缩水12.58亿元。

  在做空报告中,新高教被指控存在上市数据造假、利润注水等情况。而新高教发布澄清公告称,报告的指控和资料具有误导性、不真实、不专业及毫无根据,将提起法律诉讼。

  不过,在澄清公告中,新高教集团承认其办学条件并不符合教育部规定,并表示并未因此受到主管部门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因此认为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牌照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教育部官网上明确指出,若未达标的学校将会被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中报中,新高教集团销售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债务也明显增加。短期和长期借款累计就达15.67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0.66亿元,但同期流动资产仅7.55亿元,无法覆盖流动负债。

  承认办学条件未达标但未受处罚

  以“创建中国最受人尊敬的一流教育集团”为愿景的新高教集团,目前旗下有7所高校,其中包括云南工商学院(简称“云南学校”)、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简称“贵州学校”)、哈尔滨华德学院(简称“东北学校”)、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简称“华中学校”)、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简称“新疆学校”)、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简称“河南学校”)、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简称“甘肃学院”)。

  2月21日,空城研究发布做空报告,指控港股上市公司新高教存在数据造假、利润注水等行为。次日,新高教发布澄清公告称,空城研究的指控及发布的资料不真实且毫无根据。

  随后,空城研究针对新高教的澄清公告发布了回应,指控新高教有意回避核心问题,且无法证明关联交易不存在。同时,在回应材料中,空城研究对新高教澄清公告的主要论点逐句作出了反驳。对此,新高教认为,空城研究的回应属失实及具误导性,公司正收集证据,并计划就损害赔偿或其他补偿,向编制或刊载报告有关实体或个人提起法律诉讼。

  做空机构首先直指其通过表外支付的方式隐瞒招生佣金,称招生人员花钱打入高中进行推广销售,有偿获取高中班主任的配合,估算2017年的招生佣金高达5100万元。对此,新高教集团表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有偿招生费用,实施“规范招生和品牌招生”。

  此外,新高教集团的基本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师生比等逐一被质疑。做空机构表示,新高教集团基本办学条件不合格,生师比高达26:1,教学质量严重不达标。如果满足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2016年增加的工资福利费用上升5500万元,导致新高教当年的真实利润逼近0。

  对此,在澄清公告中,新高教教育公布了自身师生数量。其中,2014年-2018年期间,云南学校生师比分别为24.4、23.56、25.15、27.96、19.73;同期,贵州学校生师比分别为19.27、23.5、26.9、28.16、19.87。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简称《高校办学指标》)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合格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本科、高职(专科)综合、师范、民族学校,校生师比为18: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4平方米/生。

  显然,自始自终,新高教集团办学条件均未达标。对此,新高教集团也深知自己未达标。在澄清公告中陈述:云南学校及贵州学校于2014年至2018年的生师比例并不符合教育部规定,本公司确认,旗下大学并无就其遵守生师比例的事宜而收到主管部门的任何黄牌或红牌警告,或受主管部门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

  然而,长江商报记者在教育部刊发的《高校办学指标》中看到,文件中明示: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以维持基本办学条件不再下滑,并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限制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毕业生数。

  融资成本同比增七成

  是否通过大量招生佣金,以此获得大量生源,对此双方各执一词。但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团学生人数为8.45万人,与2017年同期4.65万人相比,增长率为81.9%。

  然而,如此快的增速仍不是新高教的最终目标。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新高教表示,集团拟扩大学校网络及加大市场渗透率,并提高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市场份额。并表示,集团已组建投资团队负责物色与评估全国潜在的并购目标。还将成立投资并购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亲自任委员会主席,定期审批并购目标的可行性。

  显然,新高教集团在教育资本化道路上信心满满。一位专业从事教育并购的业内人士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这是资本的力量,让本来零散、层次不均的教育行业向区域化、品牌化聚拢。随着新《民促法》修正案过审,民办高校资源整合加速则成为必然。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办高校办学中,存在收入结构单一、商业模式风险较大的风险。”该人士分析认为,民办院校资金来源都依靠自筹,除了融资,主要收入来源学费和住宿费,一旦生源市场萎缩,民办高校就有生存之危。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团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1.5亿元,同比增长36.1%。不过,仅销售成本就达1.09亿元,相比2017年的9127.2万元同比增长19.8%,占同期收入的43.78%。其中,销售及分销开支由2017年中期的226万元增至2018年同期的231万元,主要原因是招商宣传方面的投入。

  与此同时,债务也在增加。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期,新高教短期借款8.85亿元,比2017年年底增6.77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0.66亿元,比2017年年末增加3.98亿元;长期借款6.82亿元,较2017年年末则增加5.38亿元;非流动负债合计7.11亿元。负债总额达17.76亿元,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达60.02%。资产总额3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49.3%。

  而同期,新高教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5.69亿元,受限制存款及现金仅3388.80万,流动资产仅7.55亿元。也就是说,该公司流动资产无法覆盖流动负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团新增贷款10.12亿元,同比增9.46倍。截至2018年6月30日,银行贷款累计15.67亿元。

  债务增多,融资成本也在上升。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期融资成本为3214.4万元,2017年同期仅1893.7万元,增幅达69.74%。

  销售成本和融资成本增加,对应的其经营活动所用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下滑,2018年中期仅1.54亿元,同比减少4.3%。

  市值半月缩水近2成

  支出在扩大,再看学费收入。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团学费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6.75%;住宿费由2017年中期1561.1万元增长至2018年同期1872.5万元。学费和住宿费累计2.49亿元。

  但显然,学费的增速远远低于销售成本和融资成本的增速。在半年报中,新高教集团也坦言,集团净负债/股权比率由2017年年底的13.5%增至2018年中期的54.7%,主要由于有息债务增加。

  《民促法》修正案过审,促进了教育资本化之路。受此影响,2017年内地多家教育公司赴港上市。

  上述专业从事教育并购的业内人士表示,该法案的正式实施,将办学主体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拥有了同等地位,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扶持和监督管理职责更加清晰。

  在政策红利、资本力量的鼓舞下,新高教集团除了云南和贵州2所直营学校,先后收购了5所,覆盖了本科、专科及中专学段,在校生总数超过8万人。上市之初,新高教集团股价为每股2.78港元。

  不过,伴随着对教育行业民办学校的监管加强,政策进一步要求“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受此影响,新高教集团股价暴跌32.5%。

  受此次做空事件影响,新高教近12个交易日股价跌幅17%。最近收盘价4.3元/股,市值缩水12.58亿元。

  不过,多家评估机构认为,教育股去年饱受政策风险打击,但今年国家公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后,教育股再次获得重估,相信未来的政策前景可见度提高,高等教育方面风险会更小。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