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北汽新能源豪赌IPO:100万产能让10万销量如何消化?

2018年09月17日 16:31    来源: 北京时间     金宁

  北汽新能源承担着北汽集团的全部未来。

  “国内新能源车企第一股”,这是北汽新能源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但随着蔚来汽车在纳斯达克敲钟,北汽新能源上市第一股可谓梦碎。不甘心的它在IPO前夜急速扩张。

  9月7日,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733.SH)发布《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称,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新能源”)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及相关附属文件,拟以现金或票据的方式购买北汽集团持有的部分资产,具体包括位于河北省黄骅市205国道东纬五路南的部分土地房产、在建工程、机器设备等标的资产,不包括股权资产。

  据了解,黄骅汽车产业基地主要产品包括SUV、MPV的经济型乘用车车型,一期规划设计产能为年产30万辆整车,二期规划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并将于2018年竣工投产。

  北汽新能源此举被部分人士解读为,解决现有产能吃紧问题。截至2018年初,北汽新能源现有产能包括青岛莱西基地一期产能5万辆、江苏常州基地产能5万辆、北京采育基地产能2万辆,共计12万辆。而2017年北汽新能源全年销量为10.4万辆,2018年销售目标为15万辆。黄骅汽车产业基地已经拥有完备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整车四大工艺,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技术改造后即可投入使用。

  不过以北汽新能源各个基地总产能规划计算,北汽新能源未来两年总产能将远超百万辆规模。体量并不大的北汽新能源,如何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

  百万产能扩张

  目前官方已公开资料显示,北汽新能源拥有北京采育基地、青岛莱西基地、江苏常州基地、在建的重庆涪陵基地以及改造升级中的镇江工厂。

  其中,北汽新能源采育工厂位于北京大兴区采育镇,是北汽新能源第一个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单班年产能2万辆,北汽自主品牌EV160、EV200、威旺306EV、绅宝ES210、E150EV等多种纯电动轿车都从这里下线。

  青岛莱西基地则被称之为“北汽新能源京外产能战略布局的第一步”,于2014年9月2日开工,项目一二期总投资约50亿元,预计2020年达到20万辆/年产能。其中一期完成总装、涂装及焊装三大工艺的车间建设、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并形成5万辆生产能力。二期工程拟增加冲压工艺,形成完整的汽车生产四大工艺,产能将达15万辆/年。2015年基地计划投产的两款产品分别为E150EV和威旺307EV两款车型。

  北汽新能源常州基地于2015年10月底破土动工,总投资近百亿元,定位为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其中一期项目已建成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最终规划建设年产能30万辆。北汽新能源第20万辆纯电动汽车——EX360即是在常州高端产业基地下线并正式上市。

  重庆涪陵基地于2017年2月动工,投资30亿元,占地1098亩。其中,一期规划10万辆,将于两年内建设完成并投产,该基地总设计产能为年产30万辆。

  今年6月,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宣布拟成立合资公司,并将以北汽集团位于江苏镇江的现有工厂为基地,升级改造后从事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生产制造,投产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相关车型,首批量产车型计划于2020年投产,年产量可达18万辆。

  此外,时间财经注意到,2017年前后北汽新能源昆明汽车项目也已落户于云南滇中新区汽车产业园,该园区规划了年产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园区内已入驻东风云汽、江铃汽车以及北汽新能源等车企。按照江铃公开的产能规划,记者粗略推算,北汽新能源昆明基地一期产能规划亦应为5万辆。

  加上前文提到的黄骅基地60万辆总产能,至2020年前后,北汽新能源总设计产能高达165万辆。

  10万销量的现实

  与百万辆产能规划相对应的是,北汽新能源刚刚跨过的10万辆销量大关。

  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2012年首款产品上市,全年销量只有698辆,2013年却一举夺得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头名,2014年更是以5510辆的年销量进入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前四强。

  2015年至2017年,北汽新能源销量呈现翻倍式的增长,至2017年销量达到103199辆,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十万辆的纯电动车企。

  不过,无论是2016年还是2017年,北汽新能源都并未能完成自身制定的销量目标。其2016年目标销量为7万辆,2017年销量目标为17万辆。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力不足、品牌低端化,且过于依赖政策,事实上这也一直是其面临的困境。

  目前,北汽新能源旗下主要有EC、EU、ES、EV、EX、EH六大产品系列,主力销售车型为微型电动轿车EC系列、紧凑型电动轿车EU系列以及小型电动SUV EX系列。从产品结构上看,北汽新能源车型销量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车型。此前,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及地方壁垒,北汽新能源顺风顺水,但随着地方保护主义逐渐被打破以及补贴退坡,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产品力不足的弊端日益明显。

  2018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累计售出新车53598辆,尽管保有78.5%的同比增幅,但总体仅完成全年15万辆目标的36%。值得注意的是,北汽新能源EC系列在5、6月份这两个月的表现。5月份其销量一举冲上12624辆高峰,但6月份整个EC系列销量只有3辆——这是因为,2018年6月12日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策开始实施。

  新政规定,纯电动车续航里程低于150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150-300公里车型补贴分别下调约20%-50%不等,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车型,补贴分别上调2%-14%不等。

  这一新政于2018年2月12日发布,并制定了四个月的过渡期。因而,以6月份作为分水岭,5月份是低续航里程电动车最后的疯狂。有报道称,EC系列之所以5月份销量过万、6月份险些“挂零”,是因为很多该系列车型集中在5月30日和5月31日上户上牌。实际上,不止北汽新能源如此,国内诸多新能源汽车车商为赶在最后时刻上牌拿补贴,无不用尽招数。

  作为北汽新能源的销量担当,2017年北汽新能源EC系列零售量在其总销量中占比达79%,2018年以来EC系列销量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6月份的滑铁卢为北汽新能源敲响了警钟。

  而随着比亚迪EV系列、上汽荣威电动车以及吉利帝豪EV的爆发,北汽新能源旗下其他系列车型也在遭遇竞品的挤压。

  在高端产品层面,北汽新能源则是一张白纸。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今年6月始才推出,按照规划,首款量产车型最早也需等到2020年。虽然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公开表示过,ARCFOX可能是北汽自主品牌高端化最后的机会,但显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并不容易。

  单一技术路径依赖

  北汽新能源过于单一的技术路径,也为其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埋下了隐患。相较于同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并行的战略方向,北汽新能源坚持纯电动方向。

  2012年6月,国务院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次明确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的技术路线。但规划中同时明确插混也是重点推动产业化的另一条路径。

  在经过数年市场检验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产学研界都认识到,从未来与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关系来看,A0级和A00级以及高端市场里纯电动汽车都有与同级别燃油车抗衡的实力,但中级车市场则更多需要插混车型来支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教授也在电动汽车百人会的一个媒体会议上表示,到2020年,中国中级车市场的较量主要需要插混车型和燃油车抗衡。

  这或许也是坚持纯电动单一路线的北汽新能源没有想到的。实际上,一直以来北汽新能源宣称在纯电动市场独占鳌头,但从总体销量来看,却是比亚迪一直领先于前。二者此前一个偏向于纯电动,一个偏向于插混,但近两年比亚迪纯电动车开始上量,总体趋向于纯电动+插混的均衡结构,为其后续发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反观北汽新能源此时,则显得极为被动。

  不过,北汽新能源或许能够从北汽集团获得助力。据了解,去年年底提出未来“全面新能源化”的北汽集团,为避免内部同业竞争,已规划将旗下绅宝、昌河等自主品牌的战略重点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上市、扩产能背后的转型焦虑

  在外界看来,北汽新能源脱离实际销量的产能规划,与三年前吉利集团对于新能源业务的规划如出一辙。当时,吉利抛出“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概念时,业界亦多质疑声,甚至大呼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放卫星”。

  但从北汽整个集团层面来看,无论是借壳上市还是大扩产能,北汽新能源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于自主品牌孱弱的北汽集团而言,北汽新能源承担着北汽集团的全部未来。

  统计显示,2017年北汽自主四大品牌(绅宝、北京、威旺和新能源)总共销售23.6万辆汽车,同比暴跌48.4%。北汽2017年财报则显示,北京汽车收入为1341.59亿元,其中北京奔驰贡献收入1167.73 亿元,占总收入的87%。而一直以来,北汽集团的利润都由旗下合资品牌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贡献。

  随着汽车合资股比的进一步放开,国内车企与外资品牌过去十数年的合作模式将不再稳固,依赖于合资车企贡献利润的时代也将一去不返,而旗下自主品牌一直难以突破的糟糕状况,让北汽集团不得不重新思考出路。

  2017年12月9日,在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仪式上,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宣布,除了特种车、专用车以外,2020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的销售,到2025年在中国境内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

  今年7月,徐又宣布至当月底,北汽将不再在北京生产自主品牌燃油车。对于徐和谊和北汽集团来说,押注新能源是一场前有未有的赌博,但却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根据北汽集团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集团将实现“年产销汽车450万辆,营业收入6000亿元,跻身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的发展目标。其中,北汽新能源承担的任务则为2020年实现80万辆产能、50万辆销量的产销目标。

  仅按照80万辆产能目标计算,目前北汽新能源的总设计产能已经翻倍。值得注意的是,据媒体统计,至去年底北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拥有230万辆产能。按照北汽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规划,这230万辆产能是否能在7年内顺利转化为其他路径的新能源产能亦是大问题。

  8月8日晚,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锋,600733.SH)公告称,公司名称拟由“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29日晚间,SST前锋(600733.SH)发布关于公司股票撤销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告,称公司股票自2018年8月31日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并将证券简称由“SST前锋”变更为“S蓝谷”,证券代码“600733”不变。这表明,北汽新能源上市的最后一道障碍已被扫清,本年第三季度上市的目标或许不会再延宕。但是,即便有更多资本助力的北汽新能源,显然也不能够高枕无忧。(北京时间财经 金宁)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