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18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热点分化 主力资金净流出118.92亿元

2018年08月29日 07:0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叶涛

  上周后半段启动的这轮拉升行情昨日暂告段落。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这轮上涨,主要应以利好共振下的修复来理解,随着指数再度步入压力区间,普涨背后的分化风险值得投资者重视。

  昨日沪深市场剧烈波动,短线获利筹码集中兑现,主力资金流向由此再度转入为出。数据显示,昨日共计有118.92亿元资金从场内净流出,而前一日由于两市普涨,当天市场累计获得172.35亿元净流入额。相比本周一交投活跃,资金积极做多,昨日除少数品种继续“吸金”,大多数板块已重新开始直面主力出走。

  两市重现资金净流出

  分化行情是昨日市场运行的最大特征,伴随市场来到重要上行阻力位,场内多空博弈激化升温,刺激A股剧烈波动。

  截至昨日收盘,与上证50指数深跌0.44%相比,成长股昨日整体表现明显强势,但创业板和中小板指数亦发生分化,全天分别下跌0.02%和上涨0.03%。个股方面,昨日正常交易的3433只股票中,上涨股和下跌股分别有1594只和1603只,涨跌占比同样平分秋色。

  28个申万一级行业涨跌互现。其中红盘报收的14个板块中,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电气设备、通信、家用电器涨幅最为靠前,分别为1.04%、0.92%、0.75%、0.68%和0.58%。与此同时,非银金融、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银行板块则跌幅相对较大,分别为0.87%、0.82%、0.76%、0.32%和0.27%。

  分析人士认为,大盘“三连阳”后随即展开调整分化,主要源于市场修复目标的阶段性达成。目前,沪综指和创业板指已经分别来到2800点和1500点整数关口,相比前期下行时探得的新低,区间涨幅较为可观,并且考虑到当前市场量能水平以及风险偏好,超预期下跌中的估值洼地和错杀行为也得到很大程度纠偏,面对沪指上方60日均线这样更加“高远”的目标,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上涨基础,积蓄更多的“弹药”。另外,前期套牢盘和短线获利盘也是市场继续上攻必须跨过的槛,而短线流动性面临扰动势必钳制主力投资者进取程度。

  从沪深港通资金表现看,“北上”趋势昨日仍在延续,但一来20亿元上下的日均净流入相对整个A股成交略有些杯水车薪,二来受“北上”资金青睐的主要是贵州茅台、中国平安这样的大蓝筹,对财富效应的打造贡献有限。同时数据还显示,本周一两市普涨之际,以操作激进著称的两融资金也仅仅是象征性地微增,余额从8623.23亿元增长到8626.71亿元。

  主要市场板块昨日悉数遭遇主力撤离。数据显示,昨日从沪深300板块净流出的金额为49.90亿元;从中小板和创业板净流出的资金分别为26.63亿元和17.98亿元。分时段观察,开盘阶段均是全天净流出的高峰期。展望后市,调整行情接下来或得以延续,分化轮动有望成为运行主轴。

  行情有待催化

  行业板块方面,资金流向分化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昨日除国防军工、商业贸易、农林牧渔、休闲服务、采掘板块分别获得7250.00万元、4403.47万元、3819.32万元、2352.75万元和285.17万元净流入,其余23个行业板块悉数遭遇主力净流出。

  其中,银行、房地产、综合、有色金属板块净流出规模相对较小,具体为428.67万元、1817.46万元、6660.52万元、7478.31万元;电子、通信、食品饮料、非银金融板块净流出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而这些净流出规模最大的几个板块,恰恰是昨日涨幅最大、资金净流入额最为靠前的板块。个股方面来看,昨日共有1235只股票获得资金净流入,另有2166只股票为资金净流出。

  综合而言,分析人士认为,在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社保基金再度加仓、A股纳入MSCI比例即将提升等诸多利好共振作用下,市场近期展开超预期下跌后的积极修复,不过连阳及普涨过后,短线也面临利空出尽、行情欠缺催化的尴尬。除非有超预期资金入市驰援,否则地量区间,后续行情有望持续分化。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这次反弹不一样 金秋行情有望展开      2018年08月29日
  • · A股探底反弹 两市呈现普涨行情      2018年07月03日
  • · 业绩差别主导 个股分化加剧      2018年06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