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贤涛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关于腾讯的得与失,一切都不过是八年前 3Q 大战的“遗产”。
2010 年,3Q 大战开启了腾讯的开放战略,从“狗日的腾讯”转变成“最受尊敬的公司”。与此同时,腾讯也将“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但今天腾讯所秉持的这项核心战略,无论内外,都到了一个可以检讨的时间。
一、腾讯的封建制
在腾讯的开放战略中,用占部分或者少量股权的方式,迅速搭建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秘诀在于“杠杆”。
这与倾向完全收购核心资产的阿里巴巴形成了鲜明对比。短期来看,腾讯用财务杠杆的策略会撬动相对大量的互联网资产,营造出一个迅速扩张的生态。
这种生态构建模式,腾讯居于中心,投资的各领域核心资产则居于外围,“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和中国周朝的封建制颇为相似。微信中的九宫格,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这一封建模式的生动体现。腾讯手握微信,而分封的各势力处于微信九宫格以及微信的各个位置,滴滴、京东、美团等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腾讯册封的"出行公"“购物公”“外卖公”“旅行公”等等。
腾讯这一生态构建模式的核心,除了财务投资外,更重要的是,拥有生态伙伴们所不具有、但又必须依赖的优势:流量。腾讯将手中掌握的巨大流量,向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导流。这种封建制的生态构建模式,腾讯通过分封各地诸侯,从而管理庞大的互联网疆域,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营造出一个涣涣大国的局面。
但这种生态构建模式高度依赖主国的强盛,一旦主弱从强,则会出现纷争不断的局面。比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从春秋争霸到战国混战的故事。
难题都是一样的,天子如何与诸侯相处,腾讯如何协调生态内部的企业。
二、诸侯国们
现在再有人评论“狗日的腾讯”已经是一个笑话了,今天的腾讯确实已经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但在另外一方面,在大众所不熟知的领域,比如在腾讯搭建的生态体系内部,如何平衡众多投资公司的利益冲突,其实非常考验腾讯作为“主国”的协调能力。
在财经杂志《美团收购摩拜的真实故事》一文中,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一段话是:“同志你如果非要问底牌,这叫腾讯的意志。”摩拜董事会成员、一位投资人拿起水杯用力拍在桌上说。一个电视剧中拉郎配的封建家长形象风跃然纸上。
都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为什么将摩拜卖给进攻的美团,而不是防御的滴滴?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一个难题。
在腾讯分封的诸侯国中,京东的刘强东念念不忘的是,当年腾讯是因为打不过京东才无奈入股,58 同城的姚劲波同时也在上着阿里的湖畔大学。而滴滴,更是集齐了 BAT 三家股东,谨慎地做着平衡。
从生态构建模式上看,小米与腾讯颇为相似。同样是搭建起生态系统的小米,其生态链上有近百家企业,但这些企业在市值上与小米有着百倍左右的差距。小米也不会让他们掌握收入最高的手机等核心业务,他们丝毫没有挑战小米的实力。而掌握腾讯“半条命”的这些公司,其大多数市值与腾讯差距只在十倍左右。
腾讯的市值跌一跌,自己的市值涨一涨,赶超腾讯并不是没有想像空间,都是独霸一方的英雄,有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马斯洛需求理论中,那个处于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腾讯投资生态中核心的企业家其实都已经达到这个层次。
如何管理这些“野心勃勃”的合作伙伴,其实是腾讯的一大难题。但要把自己交出去的那“半条命”管理好,最终要靠腾讯把自己手中的“半条命”经营好。
主强则从弱,主弱则从乱。
三、腾讯自己的“半条命”
2018 年 2 月,腾讯的产品部门上线了一款资讯产品“立知”,因涉嫌抄袭“即刻”而被迅速下线,后者是一款基于兴趣的信息推送提醒工具,于 2015 年上线。受舆论风波的影响,当天晚间,腾讯就下线立知 App。与八年前“狗日”的腾讯相比,腾讯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媒体的普遍赞誉。
但回过头来看,在微信之后,腾讯已经很久没有推出令人激动的产品了。在一些倾力打造的产品,比如天天快报和微视上,腾讯产品战斗力衰落暴露无遗。原因在哪?
其实答案并不难理解,当腾讯的投资触角遍布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即便在被马化腾列为核心的社交、数字内容以及金融业务上,腾讯也选择在外部投资了非常多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以“最受尊敬的互联网公司”为指引,即便在其投资公司占股非常少,腾讯内部也无法再开发类似的产品,短命的产品“立知”就是一例。
当产品部门可以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少,甚至上线之后又被立即下线,这对产品部门的积极性打击可想而知。除了核心的几项业务,其它业务都没法做,也不能做,枷锁重重,产品战斗力又从何而来。业内聊起最适合养老的公司,普遍会认为是腾讯,这并非没有道理。平时不练兵,真到战场之时,又哪来的战斗力?
当腾讯掌握着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即便内部产品的创新力在下降,即便生态体系里的伙伴在“虎视眈眈”,这都不是问题。
但问题是,当互联网世界发生变化,如果有人要劫腾讯这个流量入口,以内部现有的战斗力,腾讯是否还能守住这个“泱泱大国”?
四、看不懂的年轻人
2018 年 5 月 27 日,一个名为“温婉”的 ID 在抖音的搜索框中被屏蔽,而此前一天多的时间里,“温婉”发布了一个配乐为《Gucci Gucci Prada Prada》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 1000 万,粉丝量一天内从近 800 万涨到 1200 多万,猛增 400 多万粉丝。
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能搞明白,“温婉”为何蹿红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又为何这么快被屏蔽。但这并不妨碍大家都知道“温婉”这个 ID 的背后,是一个 2001 年出生的河南南阳姑娘,她今年应当十七岁。
往前回溯四年,2013 年底,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对腾讯何时落伍的担心,当时他说:“在这个行业,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我觉得这是最可怕的。”
马化腾还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美国有一个非常火的发送照片的平台,但是我用起来觉得很没意思,我本来就干这行,我都觉得没意思,但是 12 岁~18 岁的女孩子非常喜欢,特别火爆。”
四年后,在中国,今日头条携抖音姗姗来迟。
五、腾讯与头条在争什么?
今日头条一直被外界看作是新闻资讯 App,此前的各大门户也一直如临大敌。但实际上,无论是最早的内涵段子,还是从本身的属性来看,今日头条更像是一个消磨时间的轻娱乐工具,而非新闻资讯 App。新闻是知识分子的需求,而娱乐则是大众的。外形上的相似,把一众新闻资讯客户端都给带偏了。
大家不太会关注今日头条上新闻的即时性,也不太在意内容上的错别字和语病。更加口语化的表达和带有情绪化的观点,成为今日头条平台上自媒体文章的显著特点。而后续由此孵化出来的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以及抖音,都不过是延续了今日头条线上轻娱乐平台这一特征。
过去一年,今日头条从此前只有“今日头条” App 这一主力军,迅速扩展成线上泛娱乐的集团。而众所周知,现在互联网最大的泛娱乐平台,是腾讯。
今日头条和腾讯之战争夺的,不过是谁会成为未来线上泛娱乐的霸主,谁会掌握线上最大的流量入口。
两强之战,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定。
六、如果今日头条开发社交工具呢?
在头条现在的泛娱乐版图里,所缺的不过是 IM 和游戏。有人评论说,头条和腾讯之争,会干掉微博,我是不信的。头条说腾讯游戏祸害青少年,我也是不信的。
对于一家估值已经达到 400 亿美元的公司来说,是与市值 200亿 美元的公司拼个你死我活,还是从市值 5000 亿美元的公司身上撕下块肉就值几百亿美元,怎么选择其实很清楚。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旦写作半程,其命运已经由不得作者自己。一家商业公司,行至半途,其版图只会按逻辑前进。
今日头条的游戏业务已经悄悄上线,而今日头条招聘 IM 工程师的招聘启事也已经挂出。
还是在四年前,马化腾说:
“我最担心的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包括 QQ 也好,微信也好,没有人敢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更新,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你太老了,一定要换掉。”
四年前,马化腾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微信当时的用户已达 6 亿,移动互联网船票牢牢在手。微信创新不断、方兴未艾。四年过去了,如今微信已经 7 岁,用户超过 10 亿,无论是用户群体,还是产品创新,都已经到了一个顶峰。
腾讯的看家产品微信成为一个日常工具,每个人必须用,但也有点儿让人疲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微信已经不再酷了。
“温婉”在抖音上的短暂爆红与中止,其标志性意义极容易被忽视。抖音正在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工具,短短一年多时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可以达到 1.5 亿。今日头条已经证明了自己在泛娱乐领域、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具有强大的造势和引领能力。
腾讯有今天的局面,无论是对外投资的开放战略,还是内部的游戏、媒体、广告业务,无一不依赖于自己构建的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根基一破,届时腾讯的整个运营体系用“地动山摇”来比喻丝毫不过份。
今天的今日头条已经从网络媒体切入到社交媒体,如果其携带强大的产品和运营能力,切入线上即时通信领域,切入到社交网络,又会如何呢?
七、贵族腾讯,头条半渡
腾讯手中握的是 10 亿用户和生态伙伴,而今日头条手中除了国内仅次于腾讯的流量,还有对年轻人的掌控能力。除了大众熟知的抖音,还有 FaceU。
对于腾讯来说,今天的腾讯从内到外都已经贵族化,不愿意干“脏活”了。快手、拼多多所吸引的“五环外人群”,实际上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增量人口。中国只有 1 亿多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而这部分人群早已经在 PC 时代转化为网络人口。移动互联网新的增量网络人口学历虽然不高,但给这部分人提供服务就不高级了吗?曾经在相当长一时间内,今日头条、快手、拼多多这些公司正是顶着“低俗”的骂名前行,为这部分新增的数亿人口提供了相应的互联网服务,这并不低级。
2017 年,在腾讯 OMG 调整时,我曾经谈过,无论对于腾讯还是门户而言,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公司。能否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归零,在内容取向上忍受向市井倾斜,顶住老用户所谓的“低俗”评价,这才是业务调整成功的关键。时隔一年后,已经贵族化的腾讯,显然对今日头条的狙击并未成功。
如今的腾讯已经太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尽管赢得了一些媒体人的赞誉,但道德从来都是胜利者的装饰品,而不是评判标准。
春秋五霸的宋襄公与楚国决战于泓水,战前做了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楚军半渡,宋襄公不战;楚军全渡未结成阵势,宋襄公不战;楚军摆好阵势,一战而击溃宋军。翌年,宋襄公撒手而去。
对于贵族腾讯而言,如今,今日头条已经半渡。
八、腾讯到达转折点
当内有生态封建制的隐忧,外有时刻准备打劫的“野蛮”对手,一切问题,其实都在考验腾讯内部以及腾讯的产品力能否应对这些挑战。腾讯一向以“产品经理的黄埔军校”著称,但一年多来腾讯在产品上的乏力,令人对这个答案产生疑惑。
相对腾讯曾经饱受骂名却能横扫一切的年代,现在的腾讯,让人不得不发问:开放战略是不是已经使用过度,导致内部的产品力不足?
今天腾讯的开放战略奠基于 2010 年后的 3Q 大战后,提升了腾讯的名誉,也提升了腾讯的市值和发展空间。但在八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腾讯的开放战略,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领域的过度延展,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这两点,都在压抑着腾讯内部的产品能力。
今天业界流传着腾讯投行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腾讯的开放战略,是一个由初期的小范围试水尝到甜头,到大规模投资,直到以投资代替内部开发的渐进过程。开放战略的覆盖面由洒水到倾盆,越来越广,留给内部团队开发的空间日渐狭窄,无从练兵。
《中国企业家》曾经在讲述腾讯投资的文章中引述投资人的观点:腾讯如果投资跑得更快,内部团队就不能做,否则社会舆论压力很大,继而资源倾斜投资,也是很危险的。而这个危险正是内部产品团队被迫养尊处优,无法再打硬仗。
此外,腾讯的开放战略过度依赖“杠杆”,以投资而非收购的方式来布局产业链,尽管杠杆可以以小搏大,快速布局,但却丧失了通过收购来吸纳外部人才进入腾讯的机会。
在腾讯现有的高管团队中,目前进入最晚的高管是首席战略官 James Mitchell,他加入腾讯的时间是八年前的 2011 年。而今天已经封神的张小龙,他是十三年前通过被收购的方式加入腾讯,那是在 2005 年。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天淘宝总裁 85 后的蒋凡,是阿里在 2013 年通过收购友盟的方式吸纳进来。同样的,还有曾经掌握阿里半边天的俞永福等等。
通过收购的方式,可以吸纳公司外部的人才,进而激发内部人才的活力,并适时完成管理层的新陈代谢。一个以年轻人为基础人群、以泛娱乐为核心的公司,管理层的年纪都接近五十岁,近十年再无年轻管理人员进入,这无论如何都需要警醒。
九、改变未必在当下
腾讯的开放战略历经八年,所“得”已经在市场上收获满满。而所“失”,也在这半年今日头条的猛攻当中开始显现。当年与 360 的大战,腾讯换回了“人心”,开启了此后气势如虹的发展格局。而今天与头条的战争,腾讯产品力的衰落之快也令人诧异,腾讯又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再检视自我的转折点了。
但腾讯的改变,却未必发生在当下。
和八年前的 3Q 大战时相比,今天的腾讯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今天的腾讯手握中国用户量最大的移动社交工具,而且短期内似乎牢不可破,《王者荣耀》等产品也很成功。生态内部矛盾也并未爆发,外部虽然有头条等虎视眈眈,但也只是在侧翼骚扰,并未对腾讯构成致命的威胁,腾讯的股价和收入也没有大幅下跌。
如何在目前投资路径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踩一下刹车,保持投资和产品部门之间适度的弹性;把财务的杠杆降一下,适度增加收购的比重;把外部的非议当做创新过程中伴随的正常声音,而非指挥棒……这些,无一例外,都需要撬动巨大的利益和鸿沟,还有心理关口。
和平年代的变革,并不容易。潘乱《腾讯没有梦想》一文,最终换来腾讯高层的轻描淡写,其实都可以理解。
八年前的 3Q 大战,之所以让腾讯后怕,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腾讯不受人尊敬,而是事发仓促,当时 360 并没有做好开发 IM 的准备,无法一朝变天。但彼时的人心向背,已经为一朝变天提供了基础条件。
今天腾讯与头条的战争,温温吞吞,勾勒的是另外一幅影像:外围布局,有备而来。头条一旦布局完成,携带一年半 1.5 亿日活的运营能力,腾讯届时的调整能否来得及应对,后果并不可知。
但无论如何,是时候变一变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