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维信金科跌破发行价 消金老玩家和P2P划清界限

2018年07月03日 07:14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宁鹏 发自上海

  6月21日,线上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维信金科(02003.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维信金科此次发行6857.18万股,每股发行价定为20港元,募集款项净额11.9亿港元。

  在贸易战阴影下上市的维信金科,股价表现颇为低迷。上市首日,维信金科股价几度低于发行价,最低跌至18.8港元,然而截至收盘时,股价才重回发行价之上,报20.45港元。截至7月2日,收盘价为18.28港元,总市值缩水为90.91亿元。

  消费金融的老玩家

  在招股书里面提及,维信金科并未自定义为网贷平台,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开展贷款”的“第三方”。

  从招股书上来看,维信金科的模式更偏重于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企业,100%业务资金来源于持牌金融机构。除了自有小贷公司直接放款,维信金科的业务主要是通过信托贷款、信用增级贷款撮合、纯贷款撮合等模式,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向借款人提供消费金融产品。

  不过,鉴于维信金科旗下拥有两张网络小贷牌照以及一张区域性小贷牌照,是否参与网贷备案颇为纠结。

  维信金科登陆资本市场的节奏颇快。3月5日,维信金科在港交所披露IPO招股书;6月7日,维信金科召开全球发售会,宣布公司将于6月21日正式挂牌上市。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维信金科过去三年分享了消费信贷的高速增长,注册用户增长了一个量级。首先从用户数量来看,2015年末、2016年末和2017年末,维信金科的注册用户数分别为110万、1230万和4840万。截至2017年末,4840万名注册用户中已有3390万名用户的身份得到核实,其中超过84.3%在央行征信中心有信用记录。维信金科在480万笔贷款交易中累计向250万名借款人提供信贷产品。

  总贷款量亦随之水涨船高,从2015年末的35.3亿元,增长至2016年末的78.7亿元,而2017年末的数据为245.4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63.7%。

  维信金科一端链接持牌金融机构、一端链接消费场景,相较于其他已上市企业涉P2P、类P2P、依赖于合作方流量的情况,维信金科打造的平台相对更加独立、成熟。

  2006年3月,维信金科开始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算是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老牌玩家。展业早期,维信金科的业务是线下借贷。

  不过,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初,维信金科开始切换赛道。2015年,推出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卡卡贷”,目前在信用卡余额代偿赛道居于领先地位。

  目前维信金科主要有信用卡余额代偿、消费信贷、在线至线下信贷三大产品系列。2017年,维信金科57.7%的业务聚集在信用卡余额代偿上,32%为消费信贷产品,10.3%为在线至线下信贷产品。

  2017年,维信金科实现贷款245亿元。当前阶段,维信金科的战略重心在线上的信用卡余额代偿和线上消费信贷业务,两者放款额合计占比从2015年的7%,增加到2017年的90%;而线下放贷规模逐年减小,占比从2015年的93%降低到2017年的10%。

  财务数据藏玄机

  资料显示,维信金科创办人为廖世宏和马廷雄。廖世宏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廷雄担任非执行董事、主席兼控股股东,从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马廷雄持股41.27%、廖世宏及其母亲郭廉英持有13.98%。维信金科的两位创始人合计持有该公司股权达55.25%。

  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智能金融第一股”的维信金科,2015–2017年3年的累计亏损金额达到了18.68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2015–2017年,维信金科分别录得亏损净额3亿元、5.7亿元和10亿元。

  不过,维信金科的亏损并未有想象中悲观。若除去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及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的影响以外,维信金科于2015年、2016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6亿元、2.8亿元,而2017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则为2.9亿元。

  小米在香港的上市也遭遇同样问题,小米2017财年总收入1146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3亿元,调整前的数字为-439亿元。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净利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原来主要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

  优先股是介于普通股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混合型证券,与普通股不同,优先股的股息固定,并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具有优先权。同时优先股的权利也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表决权。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发行可转化优先股进行境外融资。这些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其约定价格往往大幅低于上市后的每股发行价。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很多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

  维信金科方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鉴于公司运营效率颇高,对未来的盈利前景表示乐观。

  实际年利率高于监管上限

  在招股书里提及,新的监管环境可能导致利率与费率的大幅下降,从而降低盈利能力。

  招股书显示,维信金科表示,预计2018年将产生净亏损。而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期,维信金科更是表示,其对未来盈利无法保证,能否持续盈利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多种因素并非公司本身能够控制的。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维信金科信贷产品的贷款平均实际年利率为39.6%。维信金科的主要业务—信用卡余额代偿,截至2018年4月30日,平均实际年利率更是高达34.4%,而这接近监管规定的36%年利率上限。

  实际上,而在2018年2月以前,维信金科放贷形成的若干未偿还贷款的实际年利率高于每年36%。自2018年2月开始,维信金科一方面宣称不再发放实际年利率高于36%的新贷款;另一方面称如果借款人向法院申请将维信金科介于24%及36%之间的实际年利率降低,法院如果不支持维信金科对超出24%部分的利息的追索,导致其经营业绩受到影响。而维信金科的收入大部分来源正是利息收入。

  根据招股书,维信金科2015–2017年3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的逾期金额分别为4.77亿元、5.88亿元与11.5亿元;一个月以上逾期率为14.0%、10.6%与12.5%;三个月以上逾期率分别为10.5%、8.0%与8.7%,不良贷款率为12.2%、9.6%与10.1%。

  不过,维信金科方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鉴于公司的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较早,实际上早已完成了整改,新增贷款均符合监管规定。

  招股书亦提及,2017年12月–2018年1月,维信金科主动缩减贷款数量。自2018年2月起,不再实现实际年利率高于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借款。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12月31日,87亿元的客户贷款以及64.6%的已实现的未偿还贷款总额,实际年利率均高于民间借款利率的上限。截至2015年年末、2016年年末、2017年年末,加权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1%、38%以及39.6%。

  除掉已经终止的产品,截至2017年12月31日,47.4%已实现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实际年利率均高于民间借款利率的上限。

  在招股书,维信金科提及了监管环境改变可能带来的三大风险:首先,部分小额新增贷款并不完全符合141号通知的规定;其次,不具备融资担保资质的子公司向某些资金合作方提供担保或者其他信用增级服务,向某些资金合作方提供信用风险评估服务,作为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最终风险控制措施;最后,直接向借款人收取服务费。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