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募基金“抄底”动作明显 上周329亿元资金加仓

2018年06月25日 06:40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A股市场持续震荡,使得市场估值水平进入到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区间,与此同时,已有大量资金开始入场“抄底”。从场内交易数据来看,多只ETF在上周被大量资金申购,其场内流通份额也屡创新高。另外,《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公募基金的“抄底”动机也愈发明显起来,上周377只主动偏股基金上调持股仓位,意味着有329.36亿元的资金重回股市。

  能够在今年持续震荡的市场中取得优异的回报率,足以说明基金经理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和把握。《证券日报》记者重点关注了今年收益率排名靠前的50只偏股基金在上周的仓位变化,观察发现,有超四成的偏股基金在上周选择了上调持股仓位,表现出绩优基金经理对当前市场的强势看好。

  377只偏股基金果断加仓

  近329亿元资金重回股市

  6月份以来,A股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上周五上证综指报收2889点。与此同时,多位研究人士均表态,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已经进入到历史低位,投资机会也已经明显高于投资风险。机构投资者对目前市场的情绪或许可以从公募基金产品的持股仓位上初见端倪。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与两周前的基金持股仓位相比,共有377只主动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A/B/C份额合并统计,下同)在上周不同程度的上调了其持股仓位,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有148只基金上调超过10个百分点,25只基金上调超过20个百分点,3只基金上调超过40个百分点。

  其中仓位上调幅度最大的是国投瑞银新成长灵活配置,据Wind资讯仓位估算模型测算,该基金的持股仓位已经由再往前一期的8.79%上调至最新的54.44%。除此之外,鹏华弘腾灵活配置和中融鑫视野灵活配置的持股仓位也上调了超40个百分点,观察发现,该2只基金在近期并未更换基金经理,持股仓位的大幅上调或许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抄底”动作已经展开。

  主动管理型基金持股仓位的上调,也就意味着基金经理把部分投资于债券市场及其他公募的资金提取出来,投资到股市上。《证券日报》记者测算发现,按照这些偏股基金的最新规模以及他们在上周的仓位变动,这377只基金在短期内上调持股仓位也就意味着有近329.36亿元的资金流入股市。

  其中,贡献最大的2只基金是光大优势(360007,基金吧)混合和南方品质优选灵活配置。该2只基金的持股仓位分别由此前的74.13%和80.39%均上调至最高仓位95%,其最新规模分别达到50.1亿元和62.76亿元,上周仓位上调的动作,也意味着分别有10.46亿元和9.17亿元的资金重回股市。

  业绩排名前50绩优基金

  超四成选择“抄底”加仓

  震荡行情往往被看做是基金经理投研能力的“试金石”,今年以来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回报率水平也更加具有参考价值,能够在今年持续震荡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这些基金背后基金经理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和把握。观察这些绩优基金经理在目前的仓位变化动作,也能够洞悉他们对目前市场的态度。

  《证券日报》记者筛选了今年以来业绩排名位于前50的偏股基金,重点观察了这些基金在上周的持股仓位变化。观察发现,50只绩优偏股基金的平均持股仓位由两周前的75.81%上调至上周的81.33%(均由Wind仓位估算模型测算)。其中,有23只绩优偏股基金均选择了加仓,占比超四成。

  其中,中银优秀企业仓位提升痕迹最为明显,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该基金的持股仓位由79.28%提升至92.3%,已接近满仓状态,截至6月22日,该基金在年内已经斩获了6.6%的回报率,在同期578只同类中基金中位居前1/20。

  除此之外,《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已有102只偏股基金的持股仓位已经达到95%的满仓状态,已经准备在此轮市场估值触底时大展身手。可以发现,保持满仓操作的主动偏股基金中,不乏华泰柏瑞生物医药和万家消费成长混合这样的绩优基金,今年以来截至6月22日,上述2只基金分别取得了15.62%和6.3%的回报率。

  据了解,Wind资讯所采用的基金仓位估算方法,是以基金最新披露的持股、股票收益率、基金净值增长率为基础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作为仓位估计的基础模型,并根据基金的特点,对不同的基金的仓位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案。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