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市安全资产需求料增加

2018年06月14日 07:4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王姣

  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跌至7605亿元后,引发政策宽松猜想。不少观点认为,“严监管+紧信用”的格局下,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急剧收缩,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显现,货币政策宜边际放松予以对冲。也有观点称,在经济总体平稳、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不可对货币宽松抱过高期待。

  综合来看,尽管政策微调可期,但延续“定向”支持的概率更大。对债券市场而言,无风险利率趋于下行的大趋势料将继续,但若紧信用格局进一步演绎,可能导致信用违约风险上升,而微观分化加剧将导致利率分化、利差扩大,中短久期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仍是优选品种。

  新增社融超预期大降

  “在‘去杠杆+紧信用+严监管’的政策环境下,非标和信用债融资低迷,信贷成为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柱,这是去年以来的一大趋势。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新增社融规模,在两年后,再次跌到了万亿以下。”6月12日晚,有业内人士点评称。

  当日,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今年5月份,我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7608亿元,创22个月新低,环比少增7992亿元,同比少增3023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小幅下行0.2个百分点至10.3%;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500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略低于预期和前值。此外,5月M1同比增长6%,低于前值7.2%;M2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

  从结构上看,新增社融超预期下滑,主要是受表外融资和债券净融资拖累。国泰君安证券覃汉团队称,5月份新增社融规模环比几近腰斩,同比大降,表现大幅低于预期。一方面,非标融资持续收缩,5月份委托信贷+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4215亿元,同比少增4504亿元;另一方面,近期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不少机构出现评级“洁癖”,对信用债融资产生较大压力,5月份信用债融资3681亿元,环比减少4489亿元,当月债券净融资减少430亿元左右。

  市场人士认为,5月新增社会融资数据大降,除季节性因素外,主要还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表外融资大幅收缩仍是主要拖累项,这意味着监管趋严对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渐深化,资管新规出台后,表外转表内,通道业务短期内持续收缩,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可能继续拖累新增社融规模,而银行表内信贷额度扩张并不明显。其二,经济内生动能仍显疲软,信用风险暴露加剧企业融资难度,部分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分析人士认为,5月社融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紧信用格局,在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未来社融增速可能将继续回落。

  政策宽松预期升温

  由于社会融资增速是名义GDP增速重要的领先指标,不少机构判断,社融存量增速的下降可能在2018年下半年引起名义GDP增速下行。而面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很多机构认为,货币政策宜边际放松予以对冲。

  “展望未来,实体经济将受到紧信用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速势必放缓。”平安宏观固收组陈骁团队指出,非标融资的快速收缩可能是个趋势,根据银保监会“银行表外8亿非标资产,三年整改清理完毕”的监管定调,月均非标融资收缩额可能在2000亿元以上。

  尽管5月份以来,无论是发电耗煤、水泥价格走势等微观指标,还是PMI数据等中观指标,均显示5月份经济的总体情况并不弱,但市场人士分析称,社融增速下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体现在结构性上。

  国金证券宏观边泉水团队指出,社融下降主要由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拖累,这部分融资主要对应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压力对需求端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已比较明显。信用收缩导致的资金来源压力上升,对总需求形成的向下压力将不断加大,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在不断累积。

  不少机构认为,政府将会考虑到紧信用可能产生的负反馈循环,尤其是紧信用对民营经济的打击,适度的政策支持可能会提上日程。如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表示,预计未来政策会通过一系列举措修正信用市场的负反馈。6月初以来MLF扩大抵押品范围、联合授信机制落地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其他风险对冲政策落地,同时货币端利率将维持中性,不会太紧,目的均在于防范信用风险扩散传染。

  覃汉团队认为,融资数据下滑对经济的压力加大,信用风险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包括定向降准的结构性宽松工具会逐步公布。

  利率分化将加剧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放松方式及程度,市场仍存在一定分歧。

  华创证券屈庆团队认为,信贷融资需求仍旺证明实体经济依然健康,社融呈现出的“信贷增、非标降”的趋势正是金融去杠杆的结果,也是政府期待看到的,政府主导下的社融回落并不能带来货币政策的宽松。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可对货币政策宽松抱过高期待。

  中金公司更为中性地指出,虽政策明显放松不太可能,但定向微调仍值得期待。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表示,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整体经济不弱,但结构分化比较明显,中上游行业的景气程度较高,而下游偏弱。另外,国企、央企的融资相对更有保障,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有所提升,今年企业的分化也明显加大。鉴于去杠杆是政策的主基调,预计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金融监管政策都不可能出现明显的放松,但为了缓解局部的压力,可能会有定向的微调政策。

  “MLF、信贷政策的定向倾斜、差别化动态准备金调整等结构性政策工具都将迎来更大空间。”平安宏观固收组陈骁团队表示。

  市场人士指出,若经济下行压力显现、货币政策边际趋松的预期得到验证,无风险利率趋于下行仍是大概率事件,届时债市做多热情很可能再度爆发。但也要提醒投资者,考虑到政策结构性微调的基调,利率分化、信用利差扩大将难以避免。

  “无论从资金供需角度还是企业经营角度,我们认为利率已经到筑顶区间,以社融-M2同比缺口作为前瞻指标走势来看,今年三季度开始,可以择机期待利率下行,但信用利差将维持高位,信用风险的释放与化解仍在路上。”民生证券宏观固收研究主管张瑜表示。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进一步指出,刚兑的打破意味着中国利率将出现显著分化,有违约风险的债券利率会出现明显上升,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债市投资向真正的安全资产集中。这意味着以国债、国开债、高等级企业债为代表的安全资产需求将大幅上升,推动无风险利率下降,信用利差上升。

  “宏观总量不弱,而微观分化加剧,使得债券投资层面需要更注意对不同类型债券进行区分,尤其是收益率曲线变陡,信用利差扩大,利率也随之分化局面下,选择中短久期利率债将是最为稳妥的投资策略。”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