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董希淼:资管业务将进入稳健发展阶段

2018年05月01日 07:12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陈果静

  ——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日讯 (记者陈果静)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落地。新规影响广泛,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等多类机构近百万亿元资金,更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资管行业的风险何在?新规落地究竟有何影响?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

  记者:目前的资产管理产品风险有多大?

  董希淼:银行理财、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等都是资管产品,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由于资管产品跨越不同金融市场,具有通道特征,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各个行业和市场交叉领域的矛盾较为集中,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资管业务过程中,还存在乱加杠杆、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等问题。这让监管机构也很难摸清资金最终流向哪里,因此风险就出现了。

  随着资管产品规模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迅速上升。如果听之任之,一旦风险爆发将跨行业、跨市场传递,影响的不仅是我国金融市场,更给实体经济、给普通金融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新规落地之后,能够有效管住这些风险吗?

  董希淼:资管新规是一份关于资管业务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资管业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必将为资管业务稳健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资管新规将“规范”作为核心主题词,将风险防范放在突出地位,主要体现在:

  ——明确资管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从定义看,私募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包括其中。这是首次对该业务进行界定。

  ——推动业务回归本源。强调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出具体监管要求。明确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要求,对投资非标准化债权提出限额管理、流动性管理等要求。要求做到每只资管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规范资金池业务。

  ——强调打破刚性兑付。要求资管产品以净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及时反映收益和风险;提出可认定为刚性兑付的4种情形;明确刚性兑付行为的惩处标准,并鼓励社会公众对刚性兑付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资管新规提出,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比如商业银行。这有利于实现资管业务和母行风险隔离,推动资管业务更加专业、独立发展,也有助于减少母行对资管产品的信用背书。

  记者:现在不少消费者偏爱互联网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是否也属于新规的监管范围?

  董希淼:近年来,一些未持有金融牌照的平台依托互联网开展资管业务,其违法违规行为更多、隐蔽性更强。

  3月28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对P2P网贷等平台借助互联网开展资管业务等行为明确了整治要求。

  此次发布的资管新规在规范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对互联网平台的资管业务进行规范,不留死角和空白点,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强调开展智能投顾业务应取得相应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变相开展资管业务。

  记者:新规落地后,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董希淼:这一系列监管要求的提出,对有关各方都带来不小的挑战,应充分利用过渡期,共同努力,协同推进。这一适应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共同成长并走向成熟的过程。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将引导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质,促进资管业务更加规范健康。但规范资管业务、防控金融风险任重道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社会各界还须进一步形成合力,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助力行业进入稳健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