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内控新规重塑投行 券商转向优质项目

2018年04月03日 07:2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3月3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简称“内控新规”),业内人士指出,内控新规针对近些年投行业务以高回报为激励、大干快上的氛围,旨在消解前期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并规范新开展业务;内控新规对经营稳健、合规严格的大型投行影响不大,券商投行业务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强化投行类业务风险控制

  内控新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要求:一是聚焦投行类业务经营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二是突出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标准的统一;三是完善以项目组和业务部门、质量控制、内核和合规风控为主的“三道防线”基本架构;四是强调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内控新规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方面,分别是业务隔离和独立履职,信息披露,内部人员的薪酬分配,以及参考券商评级的监管豁免。

  在业务隔离方面,质量控制、内核、合规以及风险管理由强调独立设置运行修订为独立履职,其中的内核部门由独立于投行业务线修订为独立于投行业务线以及质量控制部分;合规和风险管理业务职责删除了“参与项目审核和决策”的内容。

  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未通过内核程序的项目除不得披露材料文件外,增加要求不得存在其他公司认为可能会对投行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

  薪酬分配方面,取消了不得对奖金实行一次性发放以及不得按比例享有收入分成的硬性要求,但依然要求建立奖金递延支付机制,且薪酬不得与项目收入挂钩,不得以业务包干方式开展业务或实施其他过度激励。

  值得注意的是,内控新规还设置了豁免项,强调连续3年在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获得AA及以上级别的证券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豁免本指引中部分条款的试用。

  “内控新规针对近些年投行业务以高回报为激励大干快上的氛围,旨在消解前期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并规范新开展业务。”川财证券分析师杨欧雯表示,内控新规对旧有的薪酬激励模式进行了较大修订,变相削减了前台部门的分成,同时提高中后台部门的权限和岗位职责,间接增加了人力成本,对投行业务中可能存在的粗放型项目承揽模式有一定影响。券商在后续选择项目时,或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事前对项目资质进行更多考察。

  大券商优势尽显

  近年来,为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部分券商对投行类业务的承做管理呈现粗放、松散的特征。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刘欣琦表示:“2015年行业监管从严后,大券商投行业务风控合规更加严格、经营较为稳健规范,面临的监管风险相对较少。”

  从2015年以来,券商股权承销、债券承销的集中度和头部券商市场份额均出现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承销收入前五名的券商市场份额达到47.38%,与2017年的38.15%相比,集中度明显提高。其中,中信证券作为龙头券商,市场份额更是达到12.45%。

  在IPO承销集中度方面,前五名券商市场份额从2015年40%提升至2018年以来的70%,增加30%。同期前十名券商市场份额从63%提升至91%,增加29%。

  刘欣琦表示,券商投行业务的内控新规对经营稳健、合规严格的大型投行影响不大,但对部分粗放式发展、过度激励的中小型投行不利。企业客户也更倾向于选择大券商作为其保荐人和主承销商,券商投行业务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布局优质项目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券商承销保荐收入下降明显,共有32家券商参与投行类业务,共实现收入21.13亿元,与去年同期43家券商收入51.72亿元相比减少了一半以上。

  另外,随着IPO审核从严常态化,IPO审核通过率大幅下降,IPO承销收入大幅减少。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68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32家获通过,32家被否决,4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的公司)为47.06%。另外,IPO终止审查企业增多,一季度共有66家企业终止审查。

  “总体来看,随着穿透式监管日趋完善,IPO项目短期呈现退潮态势,通过率降低,撤回数量增加,投行业务的展业逻辑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并将回归资本中介的本质。”杨欧雯认为,从长期看,本轮对前期IPO排队项目消化将伴随着行业内部“去产能”,此后行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在重视项目质量的同时,扶植新技术新产业,助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成型。

  对于未来券商投行的发展方向,山西证券分析师刘丽认为,CDR推进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为券商投行业务提供了重要机遇。对券商而言,练好内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严把质量关尤为重要。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建议,2018年券商应充分重视新经济企业带来的业务机会,提前布局优质“独角兽”项目,通过投行业务的增长,以点带面实现全业务链条收入的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