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靠税收反哺净利勉够3000万 华如科技IPO应收账款老大难

2018年03月21日 17:51    来源: 投资时报    

  报告期内,该公司应收账款占当期营收比例一直很可观,最高甚至达146.42%

  华如科技

  在“优化军工结构,深化民参军”、“推动扩大军工外部协作”等一系列助力军工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实力受军工权威认可的民营公司,无疑能得到强大背书。

  主要客户为军队和国防工业企业,并以仿真软件产品销售及仿真技术开发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如科技”),自然不想错过难得的风口,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

  近日,华如科技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公开发行2063万股,发行后总股本8251万股,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不过查阅该公司招股书后,《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税收优惠在华如科技净利润中占有相当权重,且其毛利率已呈下降趋势。针对上述问题,《投资时报》记者发送采访提纲至该公司董秘办,但截至发稿日未收到回复。

  2014年至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内),华如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5.45%、80.31%、76.02%和76.39%,同业可比公司麦迪科技(603990.SH)、北信源(300352.SZ)、顶点软件(603383.SH)、方直科技(300235.SZ)的毛利率均值则分别为76.65%、66.46%、70.31%、75.46%,可以看出,华如科技的毛利率水平与可比公司相近,甚至略高于均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该公司毛利率呈小幅下降趋势。招股书解释称,主要系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所致。

  报告期内,华如科技主营业务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增幅较大,此外,该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获取的业务合同占比逐年增加,出于市场开拓以及新增客户开发的需要,导致公司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受到部分侵蚀。

  《投资时报》记者同时发现,因行业壁垒、人工成本、竞争程度、产品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华如科技毛利率变动方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014、2015年华如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1046.49万元、1615.56万元,2016年突破3000万元达到3304.59万元。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在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下录得的成绩。事实上,2014年至2016年,华如科技享受增值税、所得税优惠合计金额分别为198.98万元、553.52万元、887.77万元。从2016年的数据看,税收优惠占全年净利润的26.86%,逼近三成。

  该公司亦于招股书中坦言,未来若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无法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将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华如科技亦面临较大的季节波动性风险。

  《投资时报》记者查阅公司招股书时注意到,每一年度的上半年,华如科技通常收入较少,而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收入剧增。2014年至2016年,华如科技每年上半年收入占当年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4%、21.08%、23.97%,而成本费用全年具有相对均衡性,因此通常其上半年净利润实现微利甚至亏损;同样在2014年—2016年间,华如科技每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占全年收入比例均超过50%。

  由于季节性波动较为显著,该公司于招股书中表示,若由于华如科技自身原因或客户决策及执行进度等原因导致公司第四季度的项目交付和验收出现延迟,将对华如科技全年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华如科技应收账款净值分别为2499.05万元、3187.64万元、5512.30万元和8303.8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00%、50.79%、45.61%和146.42%,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4.17%、41.48%、45.01%、55.79%。

  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报告期内分别为2.37、2.21、2.78和0.82,而同期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分别为4.12、4.48、4.59和1.46。可以看出,华如科技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这对公司持续攀升的应收账款而言,算不上是一个好数据。

  此外,报告期内,华如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04.99、1339.27、809.63和-3635.71万元。如果应收账款规模扩大,也会减少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对公司资金状况进一步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和财务费用的增加,从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马先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