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爆款”基金主要有基金经理自身影响力和市场“走牛”两方面因素,但并不是“爆款”基金就一定赚钱。对于限量版、爆款、明星基金经理等热门营销手段,投资者应有理性认识——
不论是普通基民,还是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今年以来最大的感受一定是“新基金卖疯了”。自兴全合宜基金宣布募集规模超过320亿元以来,截至2月6日,今年发行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爆款”新基金数量已达3只,规模超过50亿元的新基金超过10只,尤其是新发行权益类基金数量远超2017年同期。对投资者而言,该如何看待基金发行火爆现象?又该如何选择“爆款”基金?
久违的权益基金热潮
1月16日,仅募集1天的兴全合宜基金宣布结束募集,最终成立规模达327亿多元,比原定募集截止日1月22日提前5天之多。
Wind资讯显示,截至2月6日,今年以来处于发行期的新基金有174只,新成立基金数量达86只,其中新成立的权益类基金达61只,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4只。这是自2015年基金发行热潮出现以来,时隔2年再现新发权益类产品热销的盛况。
出现“爆款”基金主要有基金经理自身影响力和市场“走牛”两方面因素。天风证券分析师吴先兴表示,目前基金发行中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往往会被争相抢购,没有过去业绩支撑的基金经理会较难募集到资金。
伴随着2018年开年A股市场连续走高,权益类基金也掀起发行热潮。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联表示,今年1月A股市场活跃度整体上较2017年12月上升明显,1月份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为5194.29亿元,较2017年12月份上升37.28%。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今年大多数知名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表达了对权益类资产的偏爱。
和聚投资首席策略分析师黄弢表示,从市值角度看,2018年资金或更倾向于配置中等市值股票,核心关注因素不是市值本身,而是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无论是一线龙头还是二线龙头都有很多投资机会,尤其是对于估值不高的中小盘股票,比较容易受到权益类基金关注,这也是基金发行热潮出现的重要原因。
“爆款”基金优劣需看清
在普通投资者印象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爆款”基金,往往在市场“走牛”甚至已到达牛市顶点时才出现,这些产品的仓位和业绩比较难琢磨,如何判断“爆款”基金该不该买?
吴先兴认为,影响权益类基金业绩的排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金仓位,二是市场环境,三是市场风格。对投资者来说,首先要关注“爆款”基金的仓位是否受到限制、变化的幅度和灵活性与市场真实走势相比有哪些优势等;其次,超100亿元的基金发行后,应关注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以及牛熊市转换的情况;第三,“爆款”基金发行后,应密切关注市场风格剧烈转换的情况。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06年初至2017年10月,所有首发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权益类基金约有41只,这些“爆款”基金在最初3个月的业绩表现并不如预期。在最初管理的3个月内,41只爆款基金中大部分产品的业绩排名仅列全部同类基金的后50%。
多数“爆款”基金历史业绩欠佳的原因何在?业内人士表示,首先,由于受发行时间点限制,“爆款”基金往往在牛市顶点或者市场热度提升时发行并成立,在牛市中,仓位较高的“爆款”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虽然能够在开始取得较好业绩,但在牛熊风格剧烈转换时,很可能受到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而表现较差。
其次,市场环境变化对以混合型基金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业绩影响很大,尤其是遇到叠加外部市场、政策变化、资金面变化等因素时,受限于国内对冲工具稀少,权益类产品一般很难找到真正的“避风港”,规模较大的基金业绩更是受影响较大。
再次,从市场风格看,自2015年以来,成长股和蓝筹股之间的切换就时常发生,部分实施灵活配置策略的权益类产品表现明显优于单纯聚焦于某类主题的公募基金,投资者在选择“爆款”基金时不应过于偏爱某一类主题或某一类型风格,即便是此前大热的消费升级主题基金,也可能会在未来的风格切换中失宠。
从持有风险看,“爆款”的股票型基金由于权益类仓位较高,海量资金可选择股票不多,一般比较容易“扎堆”某些个股,而混合型基金由于仓位灵活,并不存在明显的“扎堆”现象。因此,投资者对于“爆款”股票型基金的选择和持有时间应更加慎重,避免短期个股回调带来的风险。
非理性现象需警惕
对于限量版、爆款、明星基金经理等热门营销手段,投资者应有理性认识,并非“爆款”基金就一定赚钱。
1月23日,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下发的2018年第1期《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明确指出,近期权益类基金持续热销,既有市场环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础、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表现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需关注“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通报下发后,东方红睿泽、富国成长优选3年定开等热门基金就分别采取了设定认购上限等规模控制措施。最新消息显示,部分“爆款”基金最终募集规模可能有所回调。富国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出于对投资者负责和利于基金管理的考虑,并不希望募集过大的规模。
金牛理财网分析师宫曼琳认为,“对于偏股型基金来说,过大体量一般与良好业绩不可兼得。对基金而言,优质投资标的是有限的,规模过大会摊薄平均收益。同时标的的价格会随着基金的买入而被拉高,从而抬高基金的建仓成本。规模过大,也不便于基金灵活调仓。投资者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明星基金经理,更重要的是找到长期业绩优异、回撤控制良好的基金经理,获得长期稳健的收益,标准之一是看一只基金产品在3至5年的长期投资历史业绩中能否排在行业前列”。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