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张连起: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2018年02月05日 19: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张连起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的底线,基本上是2018年,甚至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都有明确的原则。因此,稳步“去杠杆”成为我国防控金融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在去杠杆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按照系统性风险一般定义,它是指对金融稳定产生威胁的风险,这种威胁会对金融系统的绝大部分运作造成损害,并给整个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而这种风险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整个社会都把信用过度扩张作为一种常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及个人家庭都是如此。而金融市场的信用一旦过度扩张或整个社会过度信用风险承担,过多的流动性就会流向资产,全面推高各种资产价格,或是股市债市,或是房地产,或市场全部的资产价格全面飚升,形成各种资产的巨大泡沫。

  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而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就在去杠杆。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所以在2009年后的两年内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恢复。现在,中国需要将杠杆率降下来。

  实际上,一般来说,导致现代金融危机的根源或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基本上会相同,都是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但每一个国家的市场条件不一样,每一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具体方式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在防范及化解金融风险的应对方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甚至于,同样是信用过度扩张,由于制度安排不同,有些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有些国家则能够安然度过。

  从我国货币供应和信贷数据看,2017年初以来,中国已进入去杠杆进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当前已低于9%。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有所下降,这是个好迹象。另外,各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正在强化,“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市场预期正在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态势,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未来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潜能,也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和创新发展的潜能等;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全,储蓄率较高,这都是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因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宏观杠杆率趋稳的同时,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飙升值得警惕。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2017年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显示,居民部门杠杆率2017年前三个季度上升了3.8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在全部实体经济中的债务占比加大,杠杆率上升速度较快。尽管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但近两年的迅速飙升,导致风险加大,居民部门杠杆率是无远虑有近忧。

  风险防控要把握节奏

  中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有特定的国际背景,其应对也与外部市场变化密切相关。在去杠杆和防风险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可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和韧性,整体而言是增强了中国经济和金融抗风险能力,但是改革和开放进程要稳妥推进,以防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的金融稳定带来冲击。

  高杠杆持续一定会带来金融风险,这一点毋容置疑。如果任由杠杆率继续上升不做任何处置、容忍泡沫继续膨胀而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最终便是泡沫终极破灭带来金融危机以及经济持续不振。

  因此,要引导地方政府稳步去杠杆,规范地方融资举债。一方面,应科学制定并实施政府中长期资本投融资规划,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另一方面,应确立有效的债务清偿责任承担机制,确保存量债务逐步化解。

  引导国有企业大力去杠杆,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国有企业杠杆率高而资金使用效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要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一是要从加强高负债企业管控、严防债券兑付风险;二是要加快资金融通、积极稳妥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三是要着力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大力处置“僵尸企业”。

  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去杠杆,严防资金空转。当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问题虽有一定缓解,但未得到根本解决。资金空转一方面会增大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增大金融系统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坚决去除那些无资本支撑、脱离监管的杠杆。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大金融体系监管力度,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双管齐下,有效应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引导居民部门渐进去杠杆,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建立健全包括房地产市场、银行部门、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等在内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应对框架。还应对“影子银行”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融资的业务进行清理整治;对消费贷款资金严格管理,防止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