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券商逐鹿场外期权业务 业绩与市场集中度双提升

2018年02月01日 07:4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7年以来,场外期权呈跨越式增长,场外期权名义保证金和交易笔数稳步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场外期权业务规模较小,短期内对券商业绩影响不大,但中长期看,随着金融机构对场外衍生品需求的逐步释放,场外期权业务有望成为券商创新业务的新增长点之一,尤其利好资金实力雄厚、风控能力较强的龙头券商。

  场外期权增长显著

  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证券公司统计口径下,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初始名义本金4497.57亿元,月均新增408.87亿元,同比增长37.76%。当月新增交易从1月422笔快速增长到11月的2914笔,同比增速在9月一度达427.89%。

  期权合约的标的构成,主要分为以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为主的股指,A股个股、黄金期现货,以及部分境外标的。目前主要是股指期权和个股期权两个品种。从2017年新增场外期权品种来看,个股期权占比大幅提升。从组成结构来看,A股股指期权以名义本金、期权费为维度进行统计,占比分别达到49.25%、2.71%;A股个股期权以名义本金、期权费为维度进行统计,占比分别为41.51%、94.08%。

  天风证券分析师陆韵婷表示,场外期权是用复制和合成的方式来满足对于风险对冲的需求。场外期权和一般的场内期权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非标准化,由于不同交易主体对于收益结构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对于风险对冲的期限和标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场外期权应运而生,空间广大。

  “从名义本金维度看,去年四季度新增个股期权合约占场外期权合约的比例为40%;而从贡献期权费维度看,新增个股期权合约占比达80%。”招商证券分析师郑积沙表示,A股个股期权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存量场外期权规模占市值比例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水平。预计2018年末场外股期权存量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占A股市值比例达0.5%;平均每月新增名义本金将在200亿元以上。

  市场集中度或持续提升

  券商场外期权业务的利润来源于期权费和对冲成本之差。中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表示,券商期权交易业务本质是做市,在与客户背靠背的交易中抵消标的资产波动风险,或者通过金融工具对冲资产池单边方向性风险。从业务逻辑来看,券商期权池是Delta中性策略,赚的是市场交投活跃度的钱,而非市场趋势的钱。

  邵子钦认为,期权业务资本回报,取决于期权费定价和对冲成本,跟标的品种和业务规模相关。根据行业经验,股票期权业务资本回报区间10%-20%,显著高于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等融资类业务。2017年场外期权业务给券商创造净利润30亿-50亿元。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欣琦认为,在敏感性分析下,预测2018年券商场外期权业务将为行业贡献利润19.5亿-58.6亿元。场外期权业务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证券公司用资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场外期权业务呈现明显的行业集中度,从当月新增初始名义本金数据来看,前五大场外衍生品交易券商通常为:国信、中信、中金、海通、平安。数据显示,2017年11月场外期权业务新增规模排名前五的证券公司新增初始名义本金为477.43亿元,占本月场外期权业务新增总量的82.80%。

  刘欣琦表示,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是高端业务,对证券公司专业能力、系统建设、风控水平要求都很高,导致业务集中度不断攀升。衍生品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大券商强者愈强。衍生品具有相互对冲的属性,随着合约规模的不断增长,产品之间可以相互对冲,因此风险非但不会成倍增长,反而会带来风险的降低。这意味着大券商的规模效应在衍生品业务方面发挥得将更为突出。

  “一方面是因为场外衍生品业务对券商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市场壁垒使得这一市场强者恒强。”广发证券分析师陈福分析,另一方面,场外衍生品业务具有先发优势,中信、中金等作为第一批试点券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形成了一批专业人才。预计未来,场外衍生品市场高集中度现象将会继续维持。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