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对“兜底式”增持应区别看待

2017年12月15日 09:10    来源: 长江商报    

  基于前期市场的调整以及指数阶段见底的预期,包括科陆电子、联建光电、龙泉股份等多家公司在月内发布了“兜底式”增持的倡议书,鼓励员工积极增持自家股票。

  面对“兜底式”增持重现“江湖”,“买入时机来临”与“让员工当接盘侠”的多空观点在场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此,笔者认为,“兜底式”增持可以理解为公司管理层释放看好自身股票价值的积极信号,但却并不能成为投资者买入该股的惟一指标,深入剖析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判断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的根基。

  “兜底式”增持具备两方面优势,一方面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形式,“你买股票我兜底”更容易引起投资者以及各路资金的关注,另一方面,“兜底式”增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员工激励方式,对公司员工的凝聚力也有提升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兜底式”增持也存在弊端:例如,增持数量目标不明确,通常来看,与实际控制人、公司董事长自身拟增持时披露的“增持金额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增持股份数量不少于100万股”等类似的有具体增持金额或股份数的信息不同,“兜底式”增持往往不能提前预判员工潜在增持数量,这使得投资者在相关进展公告发布前难以准确判断“兜底式”增持的实际效果。

  另外,近年来,也存在部分公司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出于股票质押率高、短期自有资金不足等原因,试图通过“兜底式”增持提升股价以缓解公司股票平仓风险的现象,更有甚者在“兜底式”增持过后,出现了大股东大量减持的行为,使“兜底式”增持背离了其良好的初衷。

  因此,面对上市公司的“兜底式”增持不可概而论之,对于被低估的优质公司,“兜底式”增持无疑将提升市场关注度,加速公司的估值修复进程;反之,一家经营情况漏洞百出的公司,即便发布“兜底式”增持也并不能增加其分毫的投资价值。

  在股神巴菲特的“财富经”中有这样一条戒律:“只投资自己了如指掌的股票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只有不断对上市公司运营情况加深了解,熟识其所处行业的政策、景气度及未来发展潜力,才能清晰判断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使自己在纷繁变化的资本市场应对自如。(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