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发审委终身追责,表面看只是增加了一层监管,实际上意味着“不想腐、不能腐的制衡机制”开始建立
□ 对现有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经营不善、质量不高、只有壳意义的公司,也要加强清理。中国股市只有进退有规,才能健康发展
日前,中国证监会举行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宣布,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实行360度评价,“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推进制度完善
1999年《证券法》颁布实施后,发审委正式成为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法定审核机构。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都需要通过发审委,才能拿到“准生证”。
与此同时,“权力发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手握IPO生杀大权的发审委员,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
业内专家表示,对IPO全面监察,成立发行监察委,对发审委终身追责,表面看只是增加了一层监管,但实际上意味着“不想腐、不能腐的制衡机制”开始建立。这是市场全面从严监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
目前,新一届发审委把此前分版块的设置,整合成了一个大发审委,共包含63名委员。其中,42人是专职,21人是兼职。来自外部的委员明显增加,涵盖各部委、高校和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大发审委”的设置,增加外部委员,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公平公正。新一届的发审委员会将更加关注申请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情况、更加关注企业的合规和风险控制。
不会影响IPO常态化
新股发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16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227家企业成功IPO。2017年上半年,沪深股市IPO达246宗。不过,从5月底开始,IPO节奏放缓。业内人士认为,在IPO发行总体提速的同时,审核趋严态势已经确立。
2017年11月7日,6家拟在沪市主板IPO的公司,在发审委上会,5家被否决,仅春秋电子1家获得通过。至此,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36家公司上会审核,通过率仅为56%。IPO趋严,从新一届发审委的通过率可见端倪。如今,出台相关监察制度,市场在欢呼之余,也在揣测是否会影响新股发行常态化?
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新一届发审委在终身问责的新制度下,相应的审核标准必将更加严格,更加谨慎。不过,随着相应制度安排的推进,相关规则日益明确后,相信IPO将实现在新轨道里的正常化。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判断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定位已经明确,强监管、去杠杆将成为主基调。发审新政以及资管新规等,都体现了这一意图。
有关人士表示,在金融防风险、强监管的背景下,从新股发行的源头,控制新上市企业质量是必需的。但是另一方面,对现有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经营不善、质量不高、只有壳意义的公司,也要加强清理。中国股市只有进退有规,才能健康发展。此外,对于二级市场而言,还要进一步推进长期价值投资资金入市,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引导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业内专家表示,发审新政将带给市场更多期待。与此同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协同推进,才能切实引导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