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机应对史。
2016年年底,一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风暴在中国拉开序幕。“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定调后,一系列防范监管步伐紧锣密鼓。
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7月中旬,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下步金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顶层设计。正是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声明中,提到风险31次、监管28次,频率之高,前所未有;8月5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称,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人民日报》三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文章中,这句话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黑天鹅”(寓意小概率事件)、“灰犀牛”(寓意大概率事件),原本为金融领域的专业性术语,正成为普通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词汇。
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为什么会在今天打响?
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从国内看,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从国际看,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各国金融安全高度关联,国内外形势都要求我们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坚定迈进。从大国到强国,离不开有效金融监管的保驾护航。
金融系统运转良好时,每当金融发展先“迈出一步”,金融监管定会“紧跟一步”,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如果创新和发展出现“野蛮生长”,监管不能及时跟上,就会积累金融风险,带来猝不及防的问题,进而羁绊进一步发展。历史经验教训表明,监管必须跟上金融发展的步伐,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防范金融风险,形成综合、系统、穿透、统筹的监管大格局。
认识风险,勇于承认风险,是消弭风险的第一步。7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财办官员明确列出了目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企债务杠杆、地方债务以及非法集资的问题。
如何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复杂,有不少经济学观点甚至认为,这是金融行为与生俱来的伴生品,言外之意即金融风险不可消除。但俗话说得好,“千条线一根针”,服务实体经济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那根针”。金融学理论认为,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将资本分配到最具生产性的用途中。反之,金融体系运行不畅时,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融通给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居民和企业,即“脱实向虚”,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相反,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时,能产生极大的促进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牵住了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金融业属于服务业,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获得自身的发展,是金融业的强基固本之道。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改善间接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的金融服务,方能让金融之“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木”。
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金融发展滞后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防范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仅只靠“守”,更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深化金融改革将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供最大保障。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曾引用马克·吐温的名言说:“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外溢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提醒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