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 彪 每经编辑 陈旭 毕陆名
作为全球最大的环保市场,中国聚集了近4万家环保企业,与此同时,大量跨领域的资本开始涌入环保市场,环保PPP项目作为环保市场最大的盛宴,成为各方紧盯的“肥肉”。
但是,环保市场已经开始从单项治理向综合整治转变,环保PPP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对于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而言,显然难以消化。
多数环保企业目前已徘徊在环保PPP项目之外,而一些基建类的企业在向环保领域转型之后,成为了环保PPP领域最活跃的一分子。
传统环保企业在拿PPP项目上渐渐处于下风,到底是市场发展出现了偏差还是环保企业自身需要求变?在企业疯狂抢夺项目的背后,企业是否存在资金的压力,这些项目最终的命运如何?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和PPP领域资深专家大岳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
环保企业要向综合治理转型
NBD:最近两年,环保PPP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金永祥:近年来,环保PPP快速发展和中央对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关,包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等政策,在这些政策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问题。另外,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比如城市黑臭水体、河道污染等。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在积极执行大政方针的背景下,推出了大量的环保PPP项目。
未来环保PPP领域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很多环境问题短期内还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大气、水等污染都是长期的环境问题。
NBD:近年来,各地推出了很多环保PPP项目,项目的投资规模是越来越大,环保企业对参与PPP的积极性似乎不高,反而是一些基建类企业表现积极。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金永祥:以前的项目都是单体环境治理项目,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这些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就几亿元,现在的环保PPP项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环境整治项目,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比如一条河流的治理,投资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环境治理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环保企业是投标环保PPP项目的主力军,但是,现在有些大的基建企业也在向环保领域转移,这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特别是具有很强的融资实力和工程建设能力,所以就比较容易切入到行业之中。
骆建华:PPP是为了发挥市场作用,在环境基础实施上最早做了PPP,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PPP有风险,传统的环保企业、民营企业会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位。
同时,现在的PPP项目基本上是工程类项目居多,很多已经从污染治理扩展到生态修复,脱离了传统环境治理的范畴,环境治理的内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企业、产业也要做好转型的准备。
过去环保企业主要局限于单因子的污染治理,今后要从单因子污染治理向多因子综合治理转化,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化,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化,PPP领域这三个大的趋势比较明显。
NBD: 现在很多环保PPP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粹的环保项目,里面还涵盖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房地产开发等商业开发内容,这种现象正常吗?
骆建华:确实,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打包的一些环保PPP项目可能出现了一些房地产项目,把一块土地环境治理好,使土地升值,从而带来一些经营性项目,环保企业并不熟悉这个市场。但是,可以和房地产企业等合作建立联合体。环保企业需要从自身上求变。
金永祥:环境整治的项目比较综合,比如区域内的流域治理,有很多设施必须要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建设并管理,除了污染治理外,与其相关的一些设施都放进项目中,总体来看这种项目打包是正常的。
比如流域的整治项目进行拆分,有的企业在治理水道,有的负责水道设施建设,周边旅游设施再招标给另一家企业,这样地方政府管理起来会非常麻烦,如果进行打包的话,容易把责任划清。
打包给社会资本之后,社会资本可以再自行分配由谁来做。但是,也不能排除个别的项目有其他的考虑。此外,随着现在环境治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打包”也就越来越大。
多数中标民营资本现融资难
NBD:随着环保PPP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大家比较关心的是项目的落地和风险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骆建华:PPP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些风险,其中更多的是金融风险。
过去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多数是通过城投公司,风险累积在地方财政,现在PPP让社会资本参与,动辄投资上十亿元的项目,地方政府要正视其中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同时,一些PPP项目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大的投资规模,中标企业本身可能也投资不了那么多钱,投资规模出现了虚高。
环保行业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像风能、太阳能等行业那样大起大落,现在要防治PPP带来的大起大落,一些PPP项目表面上看投资规模上百亿元,其实里面有很大风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风险,不能过于盲目。环保主要是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拼投资、拼项目。
金永祥:市场上因为融资不成功,项目被政府收回的情况很多,签约以后能够开工的项目,央企中大概是50%~60%,民营资本是20%左右,项目能否落地,关键是融资的问题。
环保企业在签约PPP项目时要投入一部分资本金,然后用自己的资本金去撬动金融资金,其中金融资金的占比往往能高达80%左右,这对社会资本方驾驭资本的能力也是一种挑战。所谓驾驭能力其实就是融资能力,如果资金不能到位的话,政府可能会把项目收回去。
一般而言,企业在投标PPP项目之前都要做融资的准备,因为在投标过程中能否中标不确定,企业和资金方的探讨可能不深入,拿到项目之后再与资本方继续谈判,就可能面临融资风险的问题。
建议企业在投标环保项目前一定要作好准备工作,同时,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比如涉及融资的部分,地方政府应要求企业在和政府签约之前,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工作也要达到足够的深度。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找有经验的咨询公司协助做好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