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监管全覆盖+划边界 二季度将深化金融去杠杆

2017年04月18日 07:12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今年在金融领域,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均有明确表态,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监管还会继续加码。但要注意的是,加强监管的目标不是把金融体系‘管死’,而是消除一些‘脱实向虚’的金融业务,进而让更多的金融业务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吴庆昨日在“国是论坛”上说道。

  作为经济的“血液”,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韧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金融改革的问题也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此前,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金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而今年金融改革的任务依然是去杠杆和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非常多,并且既跨市场又跨行业,其中各类业务所蕴藏的风险更加复杂。基于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虽然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一些从业者不顾监管红线,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严重损失。”一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券商研究员表示,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避免乱象,已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自2015年央行联合十部门下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P2P的监管细则。

  与此同时,银监会也在今年4月份以来连发7个监管文件,内容涵盖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效益、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等方面。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杨帆认为,站在从业者角度来看,强监管是有效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举措,同时也能够给行业起到很好的指导规范作用;而站在监管者思路来看,已经落地的监管细则依旧传递出高层对于行业的支持态度——监管落地并不是要“管死”行业。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如果要把所有风险都封死,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任何创新和业务,但若真是这样,新金融将走向衰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前监管者采用的底线思维是理性的,这种思维划清了边界,即在边界之内,鼓励行业更理性的创新、更好地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业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于金融的监管也要进一步实现全覆盖,这就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同时,还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筑牢风险“防火墙”。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银行监管持续加强的同时,金融去杠杆也在延续。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通过金融手段去杠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控制基础货币,目前来看央行以稳定资金为主;二是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三是收窄利差,抬高负债成本。主要包括上调逆回购、SLF、MLF等流动性工具利率,拉长投放久期等,从负债端倒逼市场去杠杆;四是风险准备金制度与规范杠杆率;五是MPA直接控制规模扩张,使得表内和表外资产负债扩张可控。

  稍早之前,央行于4月10日-14日间在公开市场共进行了2000亿元逆回购,实现净投放700亿元,结束此前连续两周净回笼;4月13日(周四)MLF到期,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此前已连续13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央行此前“按兵不动”的意图就是在保持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金融去杠杆、防风险。这也是对市场预期的一种有效引导。

  “有序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在二季度可能进一步会深化。”国海证券分析师陈晓明表示,从一季度整体的货币环境来看,虽然表内融资受MPA考核有所收缩,但非标规模及占比明显反弹,这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并且非标类的融资需求可能更多来自于受监管政策限制的部门。而4月份以来银行监管措施的密集出台,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压缩银行体系的风险敞口,并且监管措施和政策的逐渐落地,将会对A股市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造成负面冲击,预计市场调整时间可能会拉长。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