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重庆银行2016年净利润增10.5% 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3%

2017年03月23日 18:2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3月21日晚,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963.HK)在港披露2016年度业绩报告。去年,该行实现资产总额3,731亿元,增幅16.7%,近三年复合增长率16.6%;净利润35.02亿元,增幅10.5%,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3%。总资产、净利润、存贷款等主要指标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管理指标保持在行业较优水平。

  图为重庆银行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现场

  规模稳健增长 净利逆势劲增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稳增长措施和供给侧改革实施推动。面对利率市场化、国家财税制度改革、金融监管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的挑战,重庆银行积极采取措施,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统筹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2016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1亿元,增幅达11.8%;净利润35.02亿元,同比增长10.5%。

  营收迅速增长,为重庆银行自身的规模及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731亿元,资产总额再创新高,整体保持稳健增长。2016年,重庆银行客户存款新增302.95亿元,达2,295.94亿元,劲增15.2%;个人银行存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同比增长46.1%。同时, 重庆银行55.9%的公司存款为定期存款,为该行信贷、同业和其他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2016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19.26亿元,较上年快速增长27.4%,占营业收入比例较上年同期上升2.46个百分点。重庆银行在积极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监管政策要求,严控资产质量,将不良贷款控制在0.96%,较上年末下降1个BP,并荣获 “2016卓越竞争力风险管理城商行5强”称号。

  布局“三化”转型 国际地位节节攀升

  优秀的业绩答卷得益于重庆银行前瞻性的战略化布局。2016年,重庆银行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将“专业化、综合经营化、互联网金融化”引向深入。

  重庆银行深入探索更加专业化的业务模式,于2016年12月挂牌成立筹建教育文化金融部、医养环保金融部。逐步实现产融结合及“并购贷款、融资租赁合作、基金合作”等在内的业务模式。同时,重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获批筹建,成功获得理财直融、意向承销商资格,进一步丰富重庆银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使得综合化经营也因此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于重庆银行战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城商行,重庆银行继续践行国际化因子,2016年参与中新战略项目,累计落地国际商贷、离岸人民币债券项目7个,涉及金额30亿元,迅速打开了国际化贸易金融局面,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该行连续两年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并成功入选“深港通”首批投资标的。此外,在 “2017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榜单中进入前250强,同时被香港联交所授予“年度中资最佳上市公司”、“最佳公司治理银行”,足见上市后国际资本市场对重庆银行的充分认可。

  此外,一向敢为人先的重庆银行积极打造自身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推出诸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如:手机银行3.0、“好企贷”等线上金融产品,智慧运用数据金融理念助力经营模式升级转型。该行互联网金融的布局中,“好企贷”的成功推出,不仅破解了小微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问题,也为城商行的互金发展起到了“领军性”作用。

  引领互金浪潮 推出线上金融产品“好企贷”

  7月18日,重庆银行推出针对小微企业授信的具体场景应用产品——“好企贷”。“好企贷”是针对诚信纳税企业量身打造的,以纳税信用换取信贷额度的一款“守信激励、银税互动”产品。其特点是通过在线申请、智能审批、自助放款的互联网模式向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发放短期信用贷款业务。

  据了解,“好企贷”单户最高贷款金额100万,期限最长12个月,还款方式为先息后本,月利率低至0.7%–0.9%。目前,重庆银行“好企贷”已实现“秒批”,未来在网贷系统建立并完善的基础上,将实现贷款的“秒放”。截至2016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90.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1%,连续多年稳步上升。重庆银行继续支持西部经济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理念服务小微企业,引领城商行的互金发展之路。

  未来,重庆银行将持续发挥创新创优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及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积极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为民生服务,朝着中国城商行“领军者”目标不断努力,向着“专业化、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化”的西部标杆银行战略目标稳步进取。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