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提前结束募集 基金营造热销假象?

2017年03月10日 07:19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本报记者 刘庆华

  股债两市低迷时,公募基金自然不好卖,因此,延长募集时间自然成了基金卖不动的标志之一。《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或许是为消除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近期有多家基金公司想出了“破解”之道:即先将募集期定至规定的上限3个月,然后当基金符合成立条件之后,又往往提前一两个月结束募集成立,营造出一种受市场关注、被抢购、供不应求的假象。近期前海开源、德邦、国海富兰克林、海富通、信诚、永赢等多家基金公司均运用了这一手段。

  大跨度将募集期顶格排满

  3月9日,前海开源沪港深新硬件主题发布公告称,该基金自3月10日(含当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认购申请,提前结束募集。看起来似乎是投资者认购踊跃促使该基金提前结束募集,但事实上,该基金自2月3日就已开始募集,而原定募集截止日期为5月2日,长达整整3个月。《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基金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不得超过3个月。”也就是说,该基金先是大跨度将募集期顶格排满,然后过了成立门槛再提前结束募集,乍看起来就像是卖得好。

  无独有偶,3月8日,德邦群利债券基金也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自3月8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认购该基金。而该基金自3月7日起发售,原定募集截止日期为6月6日,也是整整3个月。《金融投资报》记者统计发现,这已不是个例,近期在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已蔚然成风。仅2月份中下旬以来用了类似“套路”的基金,就包括国富恒通纯债、海富通欣享、信诚至诚灵活配置、博时富海纯债、金信民兴债券、永赢添益债券、永赢瑞益债券、中融物联网等。

  还有一种“套路”与之类似,即先是排满3个月的发行期,但由于基金仍然不好卖,发行期快满3个月时一旦过了门槛,提前几日结束发行,提前得有“勉强”意味,代表如兴业福鑫债券、西部利得祥逸、平安大华惠裕债券、中欧强泽债券。

  以兴业福鑫债券为例,该基金自去年12月20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期为3月19日,但该基金宣布3月7日起不再接受申购,仅仅提前了10余天。

  两种套路虽然在时间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一样,可能造成投资者以为该基金销路很俏的错觉。

  需警惕“提前结束募集”

  那么,这是不是基金公司有意而为之呢?先来看这些基金的发行结果如何。《金融投资报》记者统计发现,截止3月9日,上述提到的基金大部分还未宣布成立,未公布募集数据;已公布募集数据的基金包括金信民兴债券、永赢添益债券、永赢瑞益债券、中融物联网、中欧强泽债券,除中欧强泽首募规模为14亿元以外,其余几只基金的首募规模均为2亿元或2亿元出头。可见,提前结束募集并不意味着卖得好。

  另一方面,有必要首先将募集期安排为3个月之久吗?以今年以来成立的基金为例,截止今年3月9日,年内成立的基金平均发行天数为23.46天。当然,其中或许有部分委外定制基金的影响,那么剔除首募规模在2亿元至3亿元之间且发行天数小于5天的基金,以减弱委外定制基金的影响,剩余基金的发行天数平均值也仅为25.28天。仅有7只基金的发行期用了80天以上,而这些基金多为跨元旦、春节发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数据来看,3个月满格发行并没有什么必要。之所以不少公司选择这么做,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基金发行人对未来市场存悲观预期,认为基金将不好卖,于是先安排3个月的满格发行期,万一符合成立条件了再提前结束募集;另一方面,如果发行期定短了,万一到时候不符合成立条件,宣布延长募集对基金管理人来说是一种偏负面的影响,会给投资者该基金卖不动、该产品不受市场待见的信号,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打提前量,定满格发行,届时提前结束发行反倒还可能变成积极影响。

  也有观点认为,从基金管理人积极上报新产品和发行新产品的速度来看,他们对后市并不存“悲观预期”,因此后一种可能性的概率更大。

  事实上,在基金发行总量过4000只、9个月就新增1000只、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大牛市的狂热助推,想要基金卖得好,恐怕也只能拼投资研究实力了,提前结束募集什么的,水份太大,投资者需警惕。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