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都是老字号 为什么百雀羚逆袭了 同仁堂却原地踏步?

2017年03月03日 14:14    来源: 界面新闻     深圳单仁资讯集团

  提起国货护肤品,大家脑袋里浮现出来的十有八九是百雀羚。

  前不久,我买了一套百雀羚产品,毕竟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总还是信赖老品牌。

  谁知我把产品提到办公室,就被几个眼尖的小年轻瞅上了,纷纷围观上来了。这个说“这个面霜我用过”,那个说“正准备入手百雀羚的爽肤水”……

  百雀羚曾有“国礼”之名

  当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敢情现在的老字号都这么厉害啦,竟神不知鬼不觉“俘虏”年轻一代。

  最近听说一样是老字号的同仁堂也在致力转型,是不是它也俘虏了这些小年轻?

  于是顺势提起了同仁堂,谁知那几个小年轻一脸懵圈,有一个还眨巴着天真的大眼睛问我:同仁堂……还活着吗?

  听到这,估计你和我都有一样的疑惑:为什么都是老字号,一样致力于转型,百雀羚成功逆袭了年轻群体,而同仁堂却还在原地踏步?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一些研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分享。

  2

  在我看来,百雀羚和同仁堂最大的差距最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是转型意识。

  先说百雀羚,早在08年,“百雀羚”就没有再躺在“老字号功劳簿”上吃老本了。

  为了让这个80多岁的老奶奶级品牌重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它们对产品和消费人群进行重新定位,想方设法出现在年轻人所在的地方。

  比如2010年,百雀羚就在天猫和淘宝商城相继开了官方旗舰店,之后又进驻了京东、聚美优品等渠道。

  还有,为了让品牌年轻化,百雀羚更是在CCTV及各主要省级卫视狠下血本,全面开展广告营销传播,偷偷透露一下,早在11年那会,他们营销费用就高达了1.5亿!

  而且,在选择代言人上,百雀羚也是用足了心,利用莫文蔚的“国际范儿”与百雀羚的“东方美”撞出了火花,吸引了大量80、90后年轻消费群关注与购买。

  在电视娱乐营销是,百雀羚更是频频重拳出击。重金狂砸《中国好声音》和《快乐大本营》的广告代理。

  反观同仁堂,13年当市场销量下滑时,同仁堂才意识到要转型,才有意识从“渠道管理”转变到“流量思维”,至于新媒体营销也是这两年才开始起步的。

  你瞧,一个是早早主动转型,一个是3年后才被迫转型,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人家。

  3

  可能有人会说,起步晚也并不能代表人家做得不好啊,兴许同仁堂后来居上呢?

  这问题问得好,去年他们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在接受专访时,就说了很多好想法和计划。

  我们知道做新媒体营销,一大阵地就是微信公众号。

  时隔一年,我去搜了同仁堂的微信,没想到,一搜就蒙圈了。十多个账号,很难区分究竟哪个才是它们的主账号?

  好不容易找到主账号“北京同仁堂药店”,点击关注,我发现既然找不到买药的入口!而更关键的是,同仁堂的内容运营也很一般。

  也就是说,他们那些做好内容、做短动画视频等等计划都还没完成,或者说他们的计划还在完善阶段,而没有到实施层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差距——转型执行力。

  这是营销中的大忌。

  在我们的课程上,我就发现,很多企业都有做网络营销的计划,想法很好,但往往在听完课程回去两三个月后都没有执行,很大可能就“流产”了。

  所以企业要避免这样情况,就得给自己设立一个deadline(最后期限)。

  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有策略没执行等于零

  4

  第三个差距是营销专业度。

  先说同仁堂,虽说入驻了京东、淘宝旗舰店,但运营一直并不出色。

  反观百雀羚,早在10年百雀羚就开设了淘宝、天猫官方旗舰店,并且专业的运营团队操刀,让价格亲民的百雀羚在天猫上如鱼得水。

  之后百雀羚更是抓住时机,频繁针对线上渠道推出各种营销活动,比如“琥珀计划”活动等。

  百雀羚从公益切入营销,把民间艺术作品融入产品当卖点,承诺将捐出部分销售额为民间艺术家修建陈列馆。

  于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百雀羚新推的面膜销售了6万多盒!虽然说在一个平台上数量很有限,但带来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也正是因为有专业团队的操刀,从10年的月销60万到16年双十一当天突破1.45亿,百雀羚的网络销量一路走高,曾两度成为平台国货销量第一品牌。

  你看,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和不专业的运营团队干成的结果大相径庭。

  任何营销都有窗口期: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营销窗口期尽量跟上趋势;

  其次转型计划要有deadline;

  最后是要懂得寻求专业营销教练的帮助。

  Get到了这3点,你就该知道,你的企业是百雀羚,还是同仁堂了。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