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理财、保本基金全不保本了,你的钱怎么办?

2017年02月15日 17:47    来源: 点融网    

  春节过后,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理财产品大部分都不保本了。不仅如此,此前被不少投资者视为“保本神器”的保本基金也被监管机构削去了“保本”之名,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取消连带责任机制。

  2016年底以来的债市下跌让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有些银行动用已获得的利润填补了亏空,所以投资者并未觉得银行理财产品有何异样,但银行员工的年终奖却缩水明显。

  鸡年开工以来,银行明显学聪明了:股市、债市都没有太大的行情,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什么叫净值化?就是银行不给理财产品定预期收益率,而是像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银行没必要再自己贴钱保证客户收益。

  从2016年12月银行理财市场报告的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8896款,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858款,占比9.64%;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1854款,占比20.8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5897款,占比66.29%。

  目前来看,招行和工行是在开放式与净值型转型上发展较快的两家。招商银行在零售端的产品已基本转为了净值型产品;工商银行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但零售端也全部转为了开放式预期收益型或净值产品。

  刚性兑付被打破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除银行理财产品之外,基金也出了件大事:从本周一开始,以后再也没有“保本基金”这种产品了,只有“避险策略基金”。

  保本基金为啥不让卖了?

  ——因为可能真保不了本儿。

  “××保本五期”“××保本”,这些都是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顾名思义,“保本基金”是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在保本周期里实现保本。按照以前的运行机制来看,基金运作亏损的话,由担保公司承担损失,但是基金公司也要承担连带责任。由于去年保本基金太火了,有些公司为了赚管理费拼命做大规模。这样的话,万一到时候亏损缺口忒大,基金公司填不过来,可能就破产了,所以证监会提前防范风险,划清界限。新规定的理念是很简单理解的,作为家长的证监会不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搞事,这是为了避免他们no zuo no die,拿“刚兑”吸引投资人。

  虽然发行机构不再承诺保本,但是,证监会的监管力度更大了,包括基金的投资范围在内,进行无死角监管,而且基金公司还会按照保本策略去投资,所以,投资人别指望避险策略基金会有多高收益。

  为什么银行理财、保本基金在今年都不保本了?其实与资金面有关。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1月份的核心金融数据: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

  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做是央行的发钞票速度;M2同比增速跟GDP同比增速之差,可以看做是货币贬值速度。央行在2016年两次踩刹车,控制了货币增速,一次在4月,一次在10月。10月到12月,M2增速分别是11.6%、11.4%和11.3%。特别是12月数据,让2016年货币增速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低。春节之前的一两周,央行曾大量投放短期货币,当时业界普遍认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M2增速都会显著反弹。但最后仍然只有11.3%,可见当前资金明显被收紧了。

  由此,联系到春节之后,央行天天净回笼货币,一度连续6天中止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显然超出了很多人预期。央行真的已经变脸,2017年货币政策“前紧”的局面已经形成。

  以银行理财为例,原先银行会用利润来填补银行理财的亏损,但资金面紧张后银行的各方面成本也提高了,将带来银行的经营压力提高,银行要控制利润,因此越来越不愿意做刚性兑付。因此就像前面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趋势越发明显。

  此外,2015年以来,我国GDP增速继续下行,以煤炭、钢铁、水泥为代表的资源类、重工业类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负增长,房地产去库存压力沉重,行业风险加重,信托项目系统性违约风险上升。

  再次,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本身就不符合市场规律。

  在“刚兑神话”的光环下,投资者只会继续盲目跟风投资,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是巨大隐患。

  对于一向喜欢稳健型投资的大多数人来说,可是当头一棒,买银行理财产品未必就一定挣钱,以后有可能会亏损。以下有几个投资建议。

  1、充分识别和认识产品风险,特别是高收益产品。

  2、可以选择货币基金+银行理财+P2P的资产配置模式,优选有实力、靠谱的平台或者公司。

  3、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盲目依赖管理人。刚兑打破,投资者回归“买者自负”,如今风险事件多发,优质资产难寻,对投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资产配置。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