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海外投资关注两大投资机会 基金成为首选

2016年12月14日 10:38    来源: 大众证券报    

  随着人民币不断贬值,国内理财收益连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中产人群。融360最新调查显示,海外投资的人群画像与中产画像高度重合,基金是海外投资的首选,其次是换外币、炒港股或美股,比较受欢迎的还有购买外币理财以及香港保险。

  公务员海外投资热情高

  融360调查显示,人民币能换的美金变少,极少影响国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为他们的钱包里没有美金。但在中产的人生清单里,海淘国外产品、送子女出国留学、举家移民,件件要通过美元实现。人民币持续贬值,持续伤害着他们的购买力。

  因此,关注海外投资的人群画像与中产画像高度重合:30至50岁,总资产50万至100万,有福利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稳定职业。

  年龄方面,31~40岁和41~50岁这两组人群中,表示暂不考虑海外投资的比例最低,分别为52.56%和45.57%;而在30岁以下和51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68.94%和58.62%。

  财富方面,对海外投资的热情峰值出现在总资产50~100万人群中,有高达62.50%关注海外投资。随着总资产的减少,热情逐渐降低。

  职业方面,受访的各行业人群中,公务员有80.00%关注或已进行海外投资,在国企及事业单位员工中,这一比例为42.86%,私企员工为32.14%。

  据悉,参与此次调查的公务员的年收入以及总资产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对海外投资的热情却格外突出。“平时有机会接触一些圈子,里面的人对海外开户、投资置地之类非常懂行。”公务员卫先生说,在他所知道的海外投资界,比本金门槛更高的,是信息门槛。

  基金是海外投资首选

  融360调查显示,有高达71.07%的用户认为 “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是他们进行海外投资的障碍。

  此外,基金是海外投资的首选,50.38%的受访者对购买投资海外的基金感兴趣;其次是换外币,占比42.86%;炒港股或美股占比39.85%,比较受欢迎的还有购买外币理财以及香港保险。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操作相对简单、规则为国内投资人所熟悉,使得兑换外币和购买基金备受青睐。此外,它们的门槛和风险较低,例如通过QDII2直接炒美股或港股,需要个人金融净资产最近3个月日均余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兑换外币的门槛近似于无,只有每人每年不得超过5万美元的购汇上限。

  “最开始还是因为我喜欢海淘,经常换美元,后来无意中赚了些汇率差价,这才打起炒美股的念头。”正在炒美股的许女士表示,她除了海淘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外汇需求,但是天天看新闻说人民币贬值,觉得还是做海外投资才安心。

  融360调查显示,在关注海外投资的受访者中,超五成(50.56%)是因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才开始关注海外投资。此外,65.72%的受访者认为接下来人民币会进一步贬值。

  融360理财分析师表示,海外投资在诞生之初,是高净值人群的私享品。随着渠道开通、产品增多,海外投资寻常化,中产甚至非中产都可以涉足。有理由相信在人民币贬值期内,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海外投资阵营。

  关注两类投资机会

  很多海外产品的投资收益都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在美元强势的时候,配置美元资产能达到双赢——若国内资本市场发展顺利,投资者国内部分资产受益,海外资产也会增值;而一旦出现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情况,投资者的美元资产将会受益,对冲国内资产影响。

  今年以来,随着美联储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出现了上涨,且未来继续上涨的预期较强,因此美元产品收益也上涨明显。

  一位银行理财师建议,无论人民币贬值是否长期存在,目前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4%到5%,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至少还在2%到3%,暂时还没有必要一定要购买外币理财产品。

  当然,对有千万资产的投资者,从中长期角度看,则可以适当配置海外产品,以达到资产多元化,有效规避风险。如果是没有用汇需求,就不要持有外币理财;如果未来有用汇实际需求的,则可以持有外币,并择机购买外币理财产品,以获得更高收益。

  就具体市场来说,投资海外这一块还是要抓住美国这条主线,中资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债券是不错的标的,而原油、黄金则建议不要轻易下手抄底。很多人觉得金价跌下来总会涨的,但其实这个推论是没有背书的,尽管“货币多了黄金价格必然上涨”这个逻辑不错,但各国当前虽然加大货币发行量,但不少大国都在降杠杆,货币循环速度变慢,因此上述逻辑并没有实际支撑。

  专家建议投资者关注两类机会。第一,要找由于某种原因在“海外有,国内无”的投资机会。比如中国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国内发的债券受欢迎,但海外投资者不是很了解这些企业,所以这些企业在海外发的债券一般都以比较高的票息吸引投资人,是很好的标的。

  第二,找“海外有,国内无”的标的,比如对冲基金类的产品。海外衍生品市场和产品本身都比较成熟,产品体系完整,想要实现任何对冲风险的需求,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产品作为工具。而相对应的,国内很多金融衍生品体系还不够完整,品种也不多,市场不成熟,如此投资机会也相对较少,难以达到期望得到的收益。 记者 陈宁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