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50亿的鸭子飞走了 憋屈的华谊兄弟配叫影视老大哥吗?

2016年12月12日 14:27    来源: IT时代网    

  “煮熟”的鸭子飞了

  2016年12月6日晚,停牌74天的华谊兄弟兄弟发布公告称,正式终止此前筹划的收购英雄互娱部分股份的收购事项。公司股票将于12月7日起开始复牌。

  “太让人惊讶了”,这是不少行业人士听到这一消息时的第一反应。而有专家认为此次交易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英雄互娱的高估值。根据停牌前的股价计算,英雄互娱的市值已经超过150亿,比一年前华谊兄弟兄弟首次收购其股份时增长了近60亿。而如果华谊兄弟兄弟参考新三板上的定价,华谊兄弟兄弟显然将付出更高的对价。

  其实,华谊兄弟与英雄互娱早有渊源。2015年11月,华谊兄弟兄弟便宣布以19亿元入股英雄互娱,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这也是华谊兄弟兄弟近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当然投资英雄互娱也为华谊兄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数据显示,英雄互娱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实现净利润2.17亿元,净利率高达57.56%。相比华谊兄弟当期3.58亿元的净利润,英雄互娱当期就为华谊兄弟贡献了投资收益4129万元,占比11.5%,功不可没。

  不得不承认的是,财务上的收益也让华谊兄弟有了继续收购英雄互娱的野心。

  但是这一收购行为并不被大家看好,华谊兄弟打的“影游联动”牌也许看起来更像一个华而不实的抽象概念。因为在中国市场,游戏改变成电影,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IP改编成游戏,失败案例同样不胜枚举。

  因此,即使收购成功,华谊兄弟取得效益也仅仅是财务上的,对其长远发展和战略互动影响一般。

  “老大哥”被赶超

  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影视股,华谊兄弟兄弟当之无愧的获得了“创业板影视第一股”的美誉。纵观华谊兄弟兄弟的发展历程,这个靠广告业务起家,靠电影上位的公司,在民营发行行业的地位无人可撼。

  凭借在业界摸爬滚打20年的经验,华谊兄弟兄弟先后捧红了李晨、范冰冰等圈内一哥一姐,加之手握葛优、冯小刚等一线大牌明星和导演,其在业界不仅呼风唤雨,更出尽了风头。

  然而,这一切在2014年开始戛然而止。当时,资本对于行业的介入开始让各路明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而这也是华谊兄弟始料未及的。此外,电影圈还杀出了万达院线和光线传媒,这些后起之秀让其如坐针毡。

  毫无疑问,在星源积累和影视发行等发面,华谊兄弟正在被竞争对手赶超。而这一切在最近的冯小刚与万达因为《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骂战中可见一斑。

  自从万达35亿美金并购传奇影业,并打通了电影制作和发行院线的全部产业链,就注定了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企业。截止2016年5月,万达已经成功稳坐中国电影院线老大的地位。其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2700块屏幕。2015年,万达院线占据全国总票房份额的13.5%,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

  然而不巧的是,本就在发行院线方面不占优势的华谊兄弟却偏偏得罪了万达这棵“摇钱树”。华谊兄弟被指挖万达墙角,使万达主要负责影视业务的前副总裁叶宁跳槽至华谊兄弟担任CEO,这一事件也让两家结下了“梁子”。

  7月15日,万达出品的《快枪手》和由华谊兄弟出品的《陆垚》同日上映。数据却显示,首日《快枪手》在万达的排片高达32.57%,而《陆垚》仅有5.25%。同样,11月份《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再次“遇冷”。这不仅印证了万达和华谊兄弟的关系,更表明了华谊兄弟在电影发行渠道方面的劣势。

  而在电影制作方面,华谊兄弟又迎来了以光线传媒为代表的主要竞争对手。2015年以来,光线传媒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电影制作方面。这家公司投资过《美人鱼》、《泰囧》等多部成功的电影,其创始人王长田也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公司在未来坚持做电影发行的决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光线传媒以5部电影5.6亿元的成绩位列民营发行公司的第三名。2016年中报显示,当期光线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74.27%;净利润实现5.81亿元,同比增长216%。

  显然,以万达影院和光线传媒为主的后起之秀开始对华谊兄弟形成了夹击之势。那么,面对“后起之秀”的围追堵截,华谊兄弟的策略又是什么呢?

  大手笔收购扩张

  华谊兄弟在面对危机时,选择的方向是并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华谊兄弟拥有三大造血业务板块,分别为影视娱乐、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为了给这三大业务提供持续的支持,华谊兄弟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平台和投资团队,为下一步发展进行积极的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2015-2016年期间华谊兄弟做了很多周边行业的投资,除了对英雄互娱的收购,还以10.5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美拉传媒。2016年更加快了发展步伐,先后成立华谊兄弟点睛动画有限公司和增持华谊兄弟创星股份。

  同时,华谊兄弟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比如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购买香港上市公司中国 9 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布局线上线下的医疗保健和健康产业的运营,以及影视节目的投资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华谊兄弟乐恒,以受让老股及认购新股的方式获得韩国SIM 公司26.50%的股份。

  不言而喻,一系列的收购让华谊兄弟确实尝到了不少甜头。2014年年末华谊兄弟的总资产仅为98.19亿元,净资产仅为56.8亿元。而今年公布的2016年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总资产为196.55亿元,净资产为101.47亿元,比起两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未来到底在哪?

  持续不断的收购让华谊兄弟有了亮眼的财报,但是并购带来的不利方面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升高,伴随的却是不断下滑的业绩。截至2016年三季度,华谊兄弟兄弟的收入为21.52亿元,净利润为7.38亿元;而竞争对手万达院线的收入规模却高达84.37亿元,净利润为11.48亿元。

  不断的收购,仅仅增加了资产规模却没有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华谊兄弟当下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据中国经营网记者报道,公司上半年盈利50389.66万元,净利润预计为25194.83万元~37792.25万元。根据公司2015年财报,2015年上半年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5亿元人民币,因此2016年同期预计下降25%~50%。在业界看来,这也将成为华谊兄弟自2009年公开上市以来,跌幅最大的半年。

  整体来说,华谊兄弟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效益,协同效应更是微不足道。

  也许,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不知道日后的华谊兄弟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战略布局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但IT时代网认为,这家在业界叱咤风云二十余年的公司,相比注重短期财务上的收益,未来在方向性改如何选择也许才是其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