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超“虚火”有多旺?中超公司营收是两年前3倍多

2016年12月06日 10:03    来源: 时代周报     马军

  随着11月27日晚间广州恒大淘宝(下称“广州恒大”)在南京奥体高举足协杯金杯,中国足球的2016赛季画上了句号。但另一个战场上,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成为国内“三冠王”两天后,广州恒大正式宣布了中甲北京人和队29岁边后卫张成林的加盟,转会费8000万元人民币,几乎同一时间,辽宁队当家球星孙世林转投上海申花,转会费也在6000万元上下。虽然张成林没有成为此前传闻的中国本土“亿元先生”,但相较于去年张鹭的7000万元和毕津浩的8000万元,业内相信,“亿元”先生一定会诞生在这个冬季转会窗口,国内足坛甚至有公认,今年的国内标王身价会远超亿元。

  十二强赛表现平平的中国队,在国内转会市场上屡见天价,中国足球被外界视作“虚火”实属正常,但中国足球虚火至此又非不能理解。甚至可以说,已经“壕”得让全世界足坛震惊的中国足球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可能更“壕”一点。

  毕竟,恒大在南京捧杯次日,俱乐部老板之一马云发来的贺信中发出了这样的“壕”言壮语:“如果我们用钱能堆出团队精神,堆出光荣和梦想,堆出排山倒海的快乐,堆出一支真正的世界强队,那么这就是金钱真正应该的最好的去向!”

  中国足球的2016年,用“壕”来总结名副其实。

  溢价87倍的球员

  转会窗是传闻纷纷的季节,张成林之后,最热门的传闻是和北京国安仅有半年合同在身的前锋张呈栋,可能以1亿-1.5亿元价格转会中超新锐土豪河北华夏幸福。相较之下,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国际级球星的科特迪瓦球星热尔维尼奥,转会费才1800万欧元(约合1.32亿元人民币)。无论名气还是竞技水准,张呈栋显然不及后者,但身价已经超越,这背后映射着则是中国球员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这种失衡带来了中国球员几十上百倍的转会溢价。

  德国专业数据网站《转会市场》给球员定的身价被视为业界权威,《转会市场》给张成林标出的实际身价仅为12.5万欧元(约合92万元人民币),根据这一数据,张成林的转会身价溢价达87倍。

  在上一个冬季转会窗,《转会市场》排名前十的转会交易中,就有4单发生在中国。

  从需求端来说,随着国务院2014年46号文的发布,体育产业成为资本疯狂涌入的风口产业。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要做到5万亿元规模,按照国际同行标准,这当中的40%,即2万亿元应该落在足球产业上。近年来,除了国安、鲁能等国企在中国足球持续投入,绿地、上港、恒大、阿里、苏宁、华夏幸福、权健等土豪也一再加大在中国职业足球中投入的砝码。

  12月1日于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足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16赛季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中披露了一个数字,连中超保级球队的上赛季平均投入,都超过令人咋舌的5亿元。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超公司总营收15亿元,而就在46号文发布的两年前,同一份报告中,这个数字还是“喜超4亿元”。

  未来几年内,土豪或者资本涌入中国职业足球的风潮还会持续,蚂蚁金服、加多宝正在试图通过入股或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职业足球,目前中甲的佳兆业、黄海等金主也都实力不凡。这些涌入足球的资本,对足球比赛的主体—球员的需求可谓疯狂。

  反观中国足球的供给端,球员的输出和流动显然跟不上资本的疾进脚步。

  按照中国足协规定,每队报名人数25人,16队总计400人,除去80个外援,国内球员只有320人名额。中超共有16支球队,每队每年仅5个内援转会名额。换句话说,每年中超可流通的球员最多80个,在这80人中,有转会意愿且俱乐部肯放人的国脚级球员更是屈指可数,每年不会超过5人。可以想象,抛去足球这个语境,任何行业内,如果每年只能涌现5个顶级人才,买家却有阿里、苏宁、恒大、华夏幸福、权健、绿地、上港、鲁能等近十家土豪级公司—1亿元的价格,也就没有看上去的那么不可思议了。

  与高价标签相比,未来顶尖水准的国脚则是有价无市,以张琳芃、武磊这种当打之年的建队基石,遑论过亿,就算是土豪对手两亿挖角,恐怕俱乐部也不会出售。

  在一系列背景下,中超球员身价“虚火”恐怕短时间内难以降下来。

  并非有钱那么简单

  马云在广州恒大夺得双冠王次日发出的贺信,成了中国足球土豪般的2016年的高潮。

  过去几年中,许家印和马云的球队一直是中国足球“烧钱”派的代表。财报显示,过去几年,广州恒大俱乐部每年的支出都在10亿元左右,净亏损9亿元。但这对于恒大和淘宝两家年收入均在千亿元以上的公司,亏损额连1%都不到。

  一名地产公司高管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按照地产公司的行规,每年收入的3%-5%用于广告投放和公关。以此推算,广州恒大每年的亏损,只能算是恒大集团年广告预算的20%。在中国足球最低谷的时刻,用看上去数额巨大但实际比例不大的钱,把“恒大”这一品牌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恒大搞足球,可以算是中国营销界的教科书级案例。

  当然,恒大在花钱上的专业也是其他俱乐部需要学习的。无论是李章洙、里皮、卡纳瓦罗还是斯科拉里,恒大都按照欧洲模式,给予主教练足够的更衣室权威和引援权力。每场奖金分配完全由主教练说了算,教练与运动员发生矛盾时也站在教练一侧。当然,一旦成绩不好,或者教练无法掌控更衣室,恒大也马上更换教练,绝无二话。不管是卡纳瓦罗在任时签下斯科拉里,还是斯科拉里在任时签下里皮,恒大即使对待国际大牌主教练也随时备好“备胎”,充分凸显了其管理时机器般“冷酷”的专业。

  管理职业球队绝非易事。说易,管理职业,工资奖金到位,教练球员关系融洽,俱乐部成绩就不会太差。但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三个群体统一起来远非想象的容易。即使中国足球反赌扫黑已经初见成效,大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但球员联合起来“卖掉”教练,球员教练联合起来“卖掉”老板,老板为了钱或者交朋友“卖掉”比赛的情况依然存在。

  而在广州恒大,为了让奖金分配更加合理,每个运动员都心服口服,俱乐部在李章洙时期就制定了比赛标准,每个位置在场上的奔跑距离、比赛态度都有量化要求,里皮到来时更从欧洲购买了一套实时监控系统,赛后可以马上得知每个球员的跑动数据,并以此作为发放奖金的标准之一。据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解,目前这个系统在国内仅有两套,一套由中国足协早年采购服务国家队,另一套就是恒大所有。

  一系列动作下来,广州恒大的中超六连冠就非钱和运气那么简单。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如苏宁、华夏幸福般的私企,以及大量在其他领域有多年优秀管理经验的公司涌入,靠传统师徒情分甚至江湖规矩管理球队的方式将会逐渐淡出中国足坛。

  市值提升100亿的公司

  正如国内球员供给无法满足国内土豪一样,国内俱乐部也逐渐填不满巨头的欲壑了。

  近几年,国内资本出海收购欧洲俱乐部日益增多,起初还是些海牙、格兰纳达般的小俱乐部,逐渐是西布罗姆维奇、西班牙人、尼斯、狼队、马竞等,再然后,曼城、国际米兰、AC米兰等欧洲顶尖俱乐部也被中资或参股或控股。这尤以苏宁2.7亿欧元(约合19.8亿元人民币)收购国际米兰70%股份,标志着中国资本正式控股传统豪门,宣布欧洲球队中资时代就此到来。

  对于中资如此热衷欧洲球队的原因,普华永道企业并购与融资部经理耿堃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便宜、优质。”今年年初,乐视与北京国安共同发表声明称,乐视以20亿元价格定增国安50%股份,此时的北京国安估值40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万达入股马竞,价格则是4500万欧元占20%股份,估值才2.25亿欧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苏宁并购国际米兰时,俱乐部估值也才28亿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在中国足球价格“虚高”的当下,1个北京国安值2.5个马竞,1.4个国米,出海购买欧洲大牌球队,显然比在国内收购俱乐部要便宜得多。

  当然,诸多中资竞相收购欧洲俱乐部,远不是一个“便宜”就能解释的。

  自从2014年体育产业大风吹起后,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率先嗅到了政策红利并纷纷转型,只要公司业务能够和体育沾边,股价就能应声上涨。前不久,天津权健董事长束昱辉就表示,搞足球让自己的公司市值提升了100亿元,拿出10个亿玩一年不是难事。

  资本运作与转移资产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投资海外俱乐部的玩法,无外乎有三种:第一种,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以便宜的价格抄底,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欧洲俱乐部逐步装入中国的上市公司,通过上市公司的高杠杆赚钱,这是资本层面的玩法;第二种就是通过欧洲俱乐部布局,提升国内教练、青训水平,这是足球层面的玩法;第三种就是借机动土地、房产甚至转移资产的心思,和足球无关了。

  在国内体育产业尚处早期,优质体育公司并购标的缺乏的情况下,海外俱乐部显然是最佳投资标的。从事俱乐部并购方面工作的人士以苏宁并购国米为例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2.7亿欧元并不是苏宁真金白银掏的,而是设立并购基金,从社会上募集到的资金。苏宁运转几年,待国米升值之后,苏宁或者国内其他上市公司可再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归还出资人,将国米并入自家上市公司。理想状态下,届时拥有国米俱乐部资产的上市公司,一定会在资本市场上讲足故事,股价也会应声提高。

  恰在前几天,已经有资本先驱把这条路蹚了出来。法甲豪门里昂队旗下的青训中心(托拉沃格日)被老牌创投基金IDG,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搬”到了中国,准备借一家北京科技公司的壳,登陆中国股市新三板。

  这家号称欧洲第二的青训中心登陆中国股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五年,欧洲诸多豪门中,会通过各种花式在中国股市挂牌,也会有更多的重磅新闻等待着中国球迷。届时,也许中国男足依然踢不进世界杯,但在足球资本市场上,中国肯定可以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了。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