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只基金暂停申购 “壳价值”日益走俏

2016年12月06日 06:40    来源: 和讯网    

  随着有关方面对于基金产品募集的审核趋严,某些类型基金的“壳价值”变得愈发抢手。

  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部分公司新发产品通道受阻,在部分大型公司里,特定类型的基金产品成为公司市场部眼中的“香饽饽”。这些关键产品如何做持续营销,向谁营销成为公司内部争夺的宝贵资源。在此情况下,先期暂停关键基金申购,虚席以待大客户,也成为部分基金公司的选择。

  ⊙记者 张馨 ○编辑 弘文

  多只基金“闭门谢客”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自11月以来,剔除QDII基金和定开债基之后,共有近50只基金公告宣布暂停申购和转换转入,涉及中欧、信诚、大成、华泰柏瑞、广发、东吴、华宝兴业、招商等多家基金公司。

  比如,信诚基金(博客,微博)12月5日公告称,为维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信诚至优定于12月5日期暂停申购和转换转入。

  华宝兴业基金12月1日公告称,于12月5日起暂停旗下华宝兴业新机遇C的申购。

  稍早之前,广发基金11月26日公告称,将于2016年11月28日恢复广发鑫隆混合基金的申购和转换转入业务;从2016年11月29日起,广发鑫隆混合基金暂停申购和转换转入业务。

  就产品类型而言,开放式债券型基金是“闭门谢客”的主力军,专注打新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则紧随其后,为第二大热门品种。

  第三方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2月5日,信诚基金和广发基金旗下分别有13只和12只产品暂停申购,华夏基金旗下的6只“新”系列产品和招商基金旗下的5只“丰”系列产品也均是暂停申购的状态。

  批量“暂停”事出有因

  那么造成基金批量暂停申购的原因是什么呢?记者了解下来,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考虑基金的投资需要。

  对债券基金而言,今年以来,银行理财资金快速涌入债券市场,使得债券型基金的规模迅速膨胀。而近期,债券市场在快速拉升后进入调整震荡阶段。部分偏债型基金的管理团队认为后续市场机会不大。在与公司磋商后,部分团队暂时停止了大额新资金的申购通道,以避免前期积累的业绩回吐。

  沪上一位债券基金经理曾向记者表示,如今债券市场中难觅趋势性机会,而银行资金对操作的要求往往格外“苛刻”,有些资金甚至可能明确要求不能出现浮亏。“这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确实很难做到,所以不如先不接,以后再找机会合作。”

  而对打新基金而言,其产品的规模和网下新股申购收益密切相关。鉴于目前基金参与网下打新获批的份额一直在下降,打新基金的最佳的产品运作规模也已经降至6亿元至7亿元左右。部分基金公司为保护前期客户的利益,在基金接近规模上限时关闭大额申购,以防摊薄收益。

  另一个原因,则是基金公司出于把握基金销售节奏的需要。通常这个情况会出现在一些热门的基金品种上,比如适合委外资金投资的债基或是打新基金。

  有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对于上述的热门品种,基金公司如果遇到前期投资的机构资金要求赎回时,往往会乘机关闭申购通道。一方面保护前期良好的业绩不被摊薄,另一方面,也是控制基金规模,等谈妥新的机构客户后,一次性放开申购,让资金规模迅速到位。

  一些基金销售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部分基金的可投资规模很紧张,即使有一些资金撤出了,想到找到新的"金主"难度并不大。一旦找到新的资金方,打开申购的时间也会控制在一周以内。”

  销售节奏的把握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近期定开债的规模销售火爆,个别基金公司为了避免首发破百亿元这类“扎眼”的情况,于是首先将基金的首募规模控制在2亿元“及格线”附近。待基金成立后,约定的机构资金再逐步通过日常申购进入。此类基金,一旦前期约定的资金完全到位,产品也会同时暂停申购。

  部分基金欲“跨界”转型

  除了精妙的控制基金打开关闭申购的节奏外,有些基金公司还想法在存量基金中“枯木生花”,开拓新的资源。

  比如近期业内就流传,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一些基金公司开始积极推动旗下小规模的基金修改契约,转型成为热门品种。从客户结构的调整趋势看,此类基金“跨界”转型,实质上是给委外资金的大客户腾“壳”之举。

  “每家基金公司旗下都有一些迷你基金,因此一些基金公司会选择将此类产品转型,迎合委外资金的需求,目前这个转型通道暂时还未关闭。”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基金转型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三到四个月时间,还需要召开持有人大会,其实是非常麻烦的,但是基金转型后,一方面解决了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的运营难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承接委外资金的投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总体来看,这样的做法之所以层出不穷,骨子里还是受惠于银行委外资金借道公募基金投资的热情不减。尤其对于那些做委外业务已形成“口碑效应”的公司而言,这一波如果做得好,其行业排名可能发生大的跃升。

  但不可回避的是,如果行业发展情况并不如预计的那么乐观,现在纷纷开拓“壳价值”的基金公司可能面临新老客户“两失”的局面。同时,基金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同样很重要。这些风险,值得部分基金公司好好斟酌一下。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多只基金暂停申购 “壳价值”日益走俏

2016-12-06 06:40 来源:和讯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