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胡天祥 发自广州
2016年8月22日,香港万豪酒店三楼,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端坐主席台正中间。
“您去年业绩会上讲,假如今年可以看到你,假如你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问你问题。接下来这几年还会不会就是……”台下的记者没有挑明地问道。
聚光灯下,郝建民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他心领意会地看着记者:“我好像没有说过这句话。你问我能坐(董事局主席之位)多久,这个我回答不了。”
坐在一旁的副主席兼高级副总裁肖肖显然有点坐不住了,急忙打圆场道:“打住打住,这个不能讲,不能这么说。”郝建民反问肖肖:“你是听到什么了?”现场发出阵阵笑声。
郝建民随即转头面向记者:“多虑了,我们相处得那么好,我也舍不得大家,谢谢你的问题。”
这是中海地产2016年中期业绩会上的一个小插曲。看似无意间,结局或许早已注定。
两个半月后的11月15日,中海地产突然宣布,因“工作调整”,51岁的郝建民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60岁的肖肖获选为主席并获委任为公司行政总裁。
与此同时,中海宏洋、中海物业相继宣布,郝建民辞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的职务,继任者同样为肖肖。
或许连郝建民都没有预料到,10月27日还在济南市副市长王新文的陪同下考察济南市华山片区的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供职27年之久的中海地产。
1989年加入中海地产,2007年6月出任行政总裁,2013年当选董事局主席,外表儒雅、总戴着金丝眼镜的郝建民,在对内集权、对外并购中海、中建上,凌厉之势尽显。
一位不愿具名的前中海地产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郝建民离职并不让人意外,熟知中海内部的人可能都猜得到这种结局。但她并未透露个中原因。
摩根大通则指出,以国企高管来讲,正常退休年龄为60岁,而郝建民才51岁,相反肖肖却已60岁。摩根预测,相信肖肖在位时间不会长,管理层的变动还会继续。
相比之下,外界或许更关心郝建民的去向。尽管有媒体指出,尚担任中海地产母公司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郝建民有可能是在过渡一段时间后,在中建总公司内部寻得一个职位,但对于这位“整合狂人”而言,他的梦想是带领中海冲击4000亿元目标销售额,而伴随一纸公告,其在中海地产的职业生涯与抱负已戛然而止。
并购大戏
郝建民的办公室位于深圳福田区中海大厦15层。在过去的3年零3个月里,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这里度过。据中海地产内部员工透露,郝建民经常往返深圳、香港两地办公,但在深圳主持工作更多一些。
2013年8月6日,时年48岁的郝建民接棒孔庆平,成为中海地产第三代掌门人。一并接手的,还有孔庆平临别前的一份大礼。
2013年8月5日,中海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拟将旗下中建股份房地产事业部、中国中建地产有限公司及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注入中海地产。
当时便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建央企背景浓厚,山头林立,整合起来难度极大。从这两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与中建整合一事上,郝建民雷厉风行的个性展露无疑。
有消息指出,中建并入中海后,中建所有相关人员降半级录用,待遇跟着级别走,此举让不少中建人选择离职。
2016年1月19日,中海地产公告披露,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因需要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业发展及个人事务而辞去上述职务。在离职信中,陈谊用“忠义二责已了”六个字表达自己的释然。
从2014年4月23日走马上任,到今年1月19日离职,来自中建地产的陈谊就任总裁职位的时间不足两年。
有媒体指出,强势的郝建民并没有给这位总裁太多的施展空间。其唯一能够分管的领域,是负责管理中海美国公司的投资拓展部—该业务在美国仅有一个商住混合项目。2015年年底,投资拓展部也被郝建民裁撤掉。
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古以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成王败寇,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内部变革是一定的,架构也会有所调整。一批人选择走是正常现象。
2015年5月,中建地产直营业务注入中海地产完成,这为中海带来约11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中海地产则为此次收购共支出338亿元。
2016年9月22日,中海地产通过增发配股的方式收购中信地产楼面面积3155万平方米土地资源的交易全面完成,折合地价仅3550元每平方米。中海地产为此次收购共支出370.8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310亿人民币)。
通过并购中建和中信,在过去的三年间,中海获得了4000多万平方米的优质土地。而头顶“最会赚钱房企”的光环,中海地产的盈利能力更令外界侧目。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海地产实现营业收入1065.9亿港元,经营溢利达到351.6亿港元,手握现金1517.8亿港元,负债率仅为16%。
值得玩味的是,在郝建民辞任之后,中海地产在公告中并未透露相关的具体原因,仅提及“董事局对郝先生在任期间所作的宝贵贡献和服务表示衷心感谢”。相比之下,前董事局主席孔庆平辞任时,公告里则用多达300余字介绍他过往功绩,并赞其为公司作出历史性贡献相比。
集权与内耗
与中建地产和中海地产的并购大戏同时进行的,是郝建民一手发起的中海地产内部改革。
从2013年8月出任董事局主席并兼任行政总裁的三年多时间,中海地产已经完全打上郝建民鲜明的个人风格—高度集权。
“港交所规定行政总裁和主席不能由一人兼任,公司这种局面还要维持多久?如果郝总继续担任主席的话,行政总裁一职的选拔是否已经提上日程?”中海地产2016年中期业绩会上,时代周报记者向郝建民发问。
干笑一声的郝建民开始严肃起来:“满足企业的管制要求是中海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关于两职同兼的问题,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在不影响和符合公司整体发展的要求下,有消息会跟大家及时通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惜触及港交所红线,郝建民的目的是为了让中海按照他的构想走。
2014年1月,郝建民在中海内部发起一系列的变革,例如在总部层面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以下简称“战管委”)向下收权,并设专业地产、营销、工程三条线,由总部垂直管理。
2008年之前,中海采取的是“总部—分公司”两级管理模式。2008年以后,中海地产开始实施区域管理制,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华北区、华南区等几大重要区域,区域公司得到总部较大放权。如按照区域划分,时任行政总裁的郝建民直接管理的是华北区,华东、华南等部分区域并不在郝建民的直接管辖范围内。
于是,在出任董事局主席后,郝建民便紧锣密鼓地收紧分散的权利。2014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使得中海地产由此前“区域诸侯制”变成了“内阁制”,各地只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没有积极调价的权利。反观集权后的战管委,则手握项目定价与销售、利润指标大权,而战管委主任正是郝建民。
在彼时房地产整体走低的情况下,郝建民给营销公司下达了超额高利润任务。这让不少地方公司负责人“知难而退”,选择离职。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此前的中海离职潮中,以各地方公司总经理居多。如杭州分公司总经理张旭忠、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宏耕、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毛文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泽林、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童建良等。
执行董事或总经理层面,从2015年开始,原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原助理总裁范逸汀、美国公司副总裁朱明辉、执行董事郭勇及阚洪波也相继离职。
“中海近几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变革,比如区域管理制度逐渐削弱后,部分职业经理人或不适应而选择离开。”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海离职潮不可“一刀切”,全归咎于“内部斗争”,部分高层或出于个人职业天花板及待遇上的考量而选择离开。
在这一场惨烈的内耗中,郝建民的话语权得到了确立和巩固。接下来,他打算大干一场。
4000亿目标蒙灰
孔庆平带领中海从95亿港元销售额增长到1385亿元,实现千亿房企的跨越。郝建民则想带领中海在2020年冲击4000亿。这一刻,中海已压抑太久。
在众人眼中,国企的桎梏让中海这个拥有极强融资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的房企,在发展上一直趋于稳健,转型难以大刀阔斧。
对比数据不难发现,近年来,中海地产的发展越发呈现滞缓趋势。2013-2016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实现收入分别为923亿港元、1385亿港元、1480亿港元、781.5亿港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5%、50%、6.8%、20.5%。其赖以自豪的营收毛利率已由2011年的40.3%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28.2%,是公司近年来毛利率的低谷。
“其实过去几次业绩发布会,记者朋友都有问过关于转型、关于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是不熟不做。”郝建民表示,中海从不反对或者回避公司的改变。“但改变跟转型是两件事,公司自身能力和自身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求变的一个基础和条件。中海管理层的基本共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仍然是朝阳行业,仍有许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公司并没有任何转型的方向。”
左手中建,右手中信。有分析认为,重整旗鼓的中海地产已然具备与“地产一哥”万科叫板的资本。
就在今年8月的中期业绩会上,郝建民自信地表示,中信整合带来了资源贡献,集团全年可售项目货值将突破3000亿港元,因此,集团决定把全年合约销售金额目标上调到2100亿港元。
“十三五规划内(至2020年),中海合约销售目标将达到4000亿港元。”郝建民认为,中海的底气来自于强大的并购整合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结构。
但随着郝建民的突然辞任,中海4000亿的目标再次蒙上了一层阴霾。
麦格理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若缺乏大型并购,中海地产要达到2020年合同销售金额4000亿元的目标亦不容易,基于集团土地储备相对较小,不足以支撑集团未来三年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