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黑马"华夏人寿资本金承压 违规减持遭两地监管警告

2016年10月26日 07: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被誉为保险业“黑马”的华夏人寿因违规减持希努尔,十天内两次被监管部门“点名”,深交所及山东证监局分别对其谴责和警告,并计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这是证监会今年1月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来,第一家公开遭警示的保险机构。

  2015年,华资实业以316.8亿元增资获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大笔的资本金,让华夏人寿在资本市场接连豪气出手,“买买买”几十家上市公司,并以投资操作获得高额回报,一举扭亏为盈,成为“黑马”。

  不过,华夏人寿这种通过二级市场收获颇丰的行为,未来能否保证相对稳定的收益率尚是未知之数。另有专家表示,保险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金融资产配置,还是能实现较好的收益率的,但通过投资去发展公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华夏人寿多次增资,华夏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依然呈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5年,其这一指标分别为192%、180%、174.05%、173.8%。今年,其偿付能力迅速下滑,一季末综合偿付能力为106.6%,二季度末增长至115.48%。同时,华夏人寿净利润今年也出现明显下滑,二季度其亏损2.17亿元,环比下降163%。

  违规减持希努尔 两遭监管部门警示

  据新京报报道,山东证监局10月9日发布的警示函表明,华夏人寿在今年3月份转让希努尔5500万股后,又于6月减持500万股,违反了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若干规定。

  据了解,2015年7月27日,华夏人寿通过协议方式受让希努尔6000万股,占希努尔股份总数的18.75%。今年3月14日,华夏人寿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持有的希努尔5500万股转让给重庆信三威投资咨询中心,占希努尔股份总数的17.19%。紧接着,6月16日至6月22日,华夏人寿又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希努尔500万股,占希努尔股份总数的1.56%。

  证监会此前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计划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应当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同时,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并导致股份出让方不再具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身份的,股份出让方、受让方应当在减持后六个月内继续遵守上述两条规定。

  山东证监局表示,华夏人寿在协议转让希努尔股份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希努尔股份的行为,违反了证监会的上述规定,决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据悉,在此前的9月30日,深交所也曾发文对华夏人寿减持希努尔的违规行为给予公开谴责处分。深交所认定其在转让减持希努尔股份,未按照相关规定预先披露减持计划,且减持股份比例超过希努尔股份总数的1%。深交所表示将违规行为和处分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豪气出手“买买买” 增厚业绩数字

  虽然因违规减持遭监管部门警示,但对华夏人寿而言,近年来其在资本市场获利良多。近年来华夏人寿在资本市场豪气出手,也的确增厚了业绩数字。

  投资时报报道称,从2015年开始,华夏人寿便在二级市场接连举牌,前后增持了数十家上市公司股份。此时投资收入已明显成为华夏人寿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2014年12月份到2015年1月份,华夏人寿万能险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以每股7.65元至8.87元的价格从袁明手中接手了6831万股的同洲电子股票,最终持股比例达到了10%。华夏人寿举牌同洲电子,耗资2.62亿元。

  2015年三季度,华夏人寿万能险从二级市场买入了朗玛信息8212万股,超过了流通股的5%。

  2016年4月25日,东莞上市公司明家联合发布公告:华夏人寿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从公司股东周建禄手中买走了500余万股,华夏人寿承诺半年内不减持。

  在民生银行股权争夺战火热之时,华夏人寿也加入战局,成为该行前十大股东之一。自2016年7月25日至7月29日,华夏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该行A股9279.44万股,占民生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25%。截至2016年7月29日,华夏人寿之万能保险产品持有民生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82%。

  此外,华夏人寿还增持了中国银行、中国铁建和中国联通等公司的股票。今年年初,华夏人寿万能险已持有3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持股市值将近180亿元。数据显示,2014年华夏人寿投资收益高达72.06亿元,随后这一数字继续猛增,2015年达到184.75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7%和62.2%。

  大股东主业亏损 借华夏人寿转型

  对华夏人寿而言,“买买买”离不开理财型保险提供的大量资金,而理财型保险需要消耗大量资本金,大股东不得不频繁增资。2015年9月,明天系下华资实业以316.8亿元增资获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募资超过300亿元对华夏人寿增资,为其驰骋资本市场做了铺垫。华夏人寿与华资实业“一拍即合”。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华资实业是一家专业从事食糖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其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糖、糖蜜。2015年制糖业务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5.1%,同时公司还有少量的对外租赁业务,2015年租赁业务收入占主要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08%。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华资实业主营业务亏损,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制糖业务毛利率为负,而主要利润来源于投资收益。

  因此,对于华资实业来说,公司迫切需要注入优质资产,以切实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股东整体利益,因此向金融保险业积极转型,未来计划金融保险、制糖“双轮驱动”。

  2015年,9月19日,华资实业连发20个公告,详尽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告称,华资实业拟以9.14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4.7亿股,募资316.8亿元用于增资华夏人寿。增资完成后,华资实业将取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控股华夏人寿。

  华资实业表示,增资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积极推动华夏保险与资本市场对接,从而实现从以制糖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转型为以金融保险、制糖为主业的双主业上市公司。

  对此,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华资实业已参股华夏银行和恒泰证券,现通过控股华夏人寿,初显金控平台的雏形。

  大股东“撑腰” 偿付能力依旧承压

  而在华资实业和华夏人寿这次“结缘”过程中,不止华资实业开启转型之路,华夏人寿也依靠华资实业在二级市场“屡出风头”,成为一匹黑马。

  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称,当华夏人寿即将变为华资实业的控股子公司之际,华夏人寿在二级市场的作为或许只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那就是投资获利。华夏人寿增持了中国银行、中国铁建和中国联通等公司的股票,也曾对中国铁建、中国联通股票做了减持操作,波段操作迹象明显。

  被称为保险业“黑马”的华夏人寿,其摆脱亏损窘境的方法并不是靠保险业务的出色经营,而是靠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

  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最初的注册资本为4亿元。自成立开始,华夏人寿长期亏损。2012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仅为85亿元,排名第18位。2013年保费达到372亿元,超过前6年总和,市场排名升至第9位。2014年,保费加速攀升,达到715亿元,排名第7位。2015年,其保费实现了惊人的翻倍增长,达到1572亿元,列市场第4位。而今年一季度,华夏人寿总保费1024亿元,位居市场第二。

  为华夏人寿贡献主要营收的产品是实际结算利率较高又有保底收益的万能险产品。华夏人寿在业务扩张时,主要股东持续增加资本金。华夏人寿的注册资本从2012年的40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123亿元,截至目前为153亿元。在非上市寿险企业中华夏人寿的注册资本金最多。

  同时,投资操作也让华夏人寿获得了较好的收益。2014年,华夏人寿在累计亏损42.2亿元(2014年初)后首次盈利,净利润达11.55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华夏人寿投资收益高达72.06亿元。其中,华夏人寿在2014年持有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包括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基金、股票、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投资等比2013年净增加242亿元,在持有这些金融资产和处置这些金融资产中获得收益39亿元。2014年,华夏人寿实现投资收益率为9.2%,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1.6%,在保险业位列第四名。

  当然,华夏人寿以及其他在二级市场收获颇丰的保险企业,在今天的股市上能否稳住收益率也已经是个问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徐高林表示,股市不振,保险企业投资收益率肯定会承压。不过,也有专家表示,保险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金融资产配置,还是能实现较好的收益率的,通过投资去发展公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身后有大股东“撑腰”,但2016年华夏人寿却压力重重。

  自今年初开始,华夏人寿所持的希努尔、朗玛信息、同洲电子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一度接近其持股成本,这对依仗投资的华夏人寿来说是不小的风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华夏人寿多次增资,华夏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依然呈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5年,其这一指标为192%、180%、174.05%、173.8%,略高于150%的监管红线。2016年,其偿付能力迅速下滑,一季末综合偿付能力为106.6%,二季度末增长至115.48%。

  同时,华夏人寿2016年净利润也明显下滑。二季度,华夏人寿净利润亏损2.17亿元,环比下降163%,这在亏损的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三。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夏人寿依靠的投资方式确实给其带来了不小的利润,但同时也面临较大风险。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