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基金逆转 未来5天有104只基金要发行

2016年10月24日 06:44    来源: 中国基金报    

  震荡市在大家印象中都是不温不火的磨人行情,基金发行或许也该是不温不火。然而,在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和公募基金“业务荒”大背景下,新基金的发行根本停不下来。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预售期在24-28日一周的新基金数量为104只,比上周同期增长9只,突破100只大关,也创造了新基金发行的新高潮。

  新基金发行“乍暖还寒”

  基金圈里做基金销售业务的人都常说一句话,“基金销售是牛市好卖不好做,熊市好做不好卖。”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大牛市基金很容易就卖出去了,但要想做投资赚到钱就难了。在熊市,因为市场在低点,想做投资赚到钱相对容易,但基金却很难卖出去。

  2015年,中国股民经历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大牛市,而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内,股市三次大跌,已经让股民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大熊市。

  基金销售就是这场投资风格大转换的晴雨表。

  数据显示,自从2015年2季度,新成立基金创下353只成立数量、8875.6募集份额的新纪录,尤其是2015年5月创下了单月3312.1亿份的发行记录,随后的6月创下了单月成立149只新基金的历史记录。

  股市在高位的大跌,让新基金无论在成立数量和募集份额上都陷入低迷。

  然而,虽然A股市场尚在震荡期间,并未出现趋势性行情,但下半年新基金的销售正在逐渐回暖。

  2016年7月,新基金成立数量为59只,募集规模为643.76亿份创下近期新低。但8、9月份以来,新基金从发行数量到募集规模上都将开始提速。

  8月份,新成立基金数量为123只,发行份额为932.83亿份,9月份,新成立基金数量略降为118只,但发行份额却增至1271.61亿份,大增343.56亿份。

  从最近一周数据来看,截至10月23日,预售期在24-28日一周的新基金数量增加至104只,比上周同期增长9只,突破100只大关,创造了新基金发行的新高潮。

  在这些新发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占据绝大多数。除了部分疑似委外定制基金认购天数较短外,少数基金准备跨年度发行了。

  如招商基金拟发行的招商招盛、招商招乾纯债、招商招轩纯债三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人都天数都限制在24日一天,托管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601398)和中国银行(601988),很有可能是委外资金定制产品。大成基金旗下拟发行的大成惠利纯债、大成惠益纯债也具备相似的特征。

  而也有少数产品,如江信添福、广发集安、泓德裕祥等基金认购截止日期都在2017年1月份以后,认购天数分别长达92天、92天、86天,看来对市场的认购人气的迟延还是有充分的预期。

  混基、债券是新基金发行主力

  基金君统计了下半年各类型新基金发行的情况发现,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是下半年新基金发行的主要类型:截至10月23日,新发的混基数量为164只,累计发行份额1344.16亿份,市场占比为43.87%;新发的债基为121只,累计发行份额为1110.26亿份,市场规模占比为36.24%。

  委外资金仍是新发行基金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基金君翻阅了这些新产品的成立公告,基金君发现不少名称相近、募集份额是大资金加小零头、有效认购户数低于500户的产品,这些疑似委外产品占据了新基金发行的大头。

  以下半年募集规模最大的中银悦享定期开放债券型基金为例,该只基金认购时间仅为9月27日一天,9月28日即告成立,募集规模为280亿份。从基金的合同生效公告中可以看到,这只基金有效认购户数仅为290户,认购金额为280.0035亿元,非常符合委外资金的特征。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投资总监告诉记者,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银行、保险等资金的配置压力越来越大,银行的配置资金将不得不更多地配置到债券市场甚至权益市场,机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总规模中的占比也将越来越高。

  “预计在明年,银行、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压力会更大”,该投资总监说,“因为如果银行理财要保持3%以上的收益率,不能仅仅配置债券,当前很多债券资产的收益率已经在2%以下,超额收益的来源要依赖权益市场,通过打新、买分级A、定向增发和投资高股息蓝筹股等低风险投资方式获取超额收益,这也是居民资产向证券市场配置的大趋势。”

  这位投资总监说,很多委外资金以以公募定制基金、专户等形式进入市场,今年成立的许多募集期限短、资金规模大的基金不少是委外定制基金。

  北京一位公募市场部副总经理也告诉基金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很低,但银行、保险、财务管理机构、上市公司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还是有比较高的需求,基金公司也要借助委外资金冲规模,满足董事会对规模和业务量考核的要求,这也是市场热衷成立新产品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