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FOF市场变局:公募冲击第三方理财 利润分红被压缩50%

2016年10月21日 06:35    来源: 同花顺    

  本报记者陈植实习生何晶晶上海报道

  “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FOF业务负责人陈强(化名)表示。

  近日,华夏基金与罗素投资开展排他性的战略合作,预示着公募FOF产品即将面世。

  在他看来,这无疑将改变现有的FOF行业格局——此前,国内FOF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一直由第三方理财机构掌控,但随着公募FOF入场,第三方理财机构势必面临客户资源流失与资源争夺加剧的双重冲击。

  “目前,我们已经感受到不小的竞争压力。有些业绩出众的私募基金打算留出部分认购额度给公募FOF,我们的认购额度因此被缩减,有些高净值客户已经不开心了。”陈强直言。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了缓解公募FOF的冲击,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要么布局海外FOF业务,要么将FOF业务向MOM模型转型,由此寻找新的蓝海市场。

  公募FOF冲击波

  陈强告诉记者,公募FOF入场,令不少业绩出众的私募基金颇为心动。

  他曾接触过一家管理规模约30亿元的量化投资私募基金,在去年股市大幅调整期间净值最大回撤率不到5%,净值下浮率仅有2.3%,去年底净值基本回到股市大跌前的水准。基于双方积累的良好信任关系,他管理的FOF产品拿到5000万元认购份额。

  如今,这家量化投资私募基金打算募集一只新的量化投资产品,却只能给予他3000万元认购额度。究其原因,基金管理团队负责人打算将部分认购额度留给公募FOF。

  在这家基金管理团队负责人看来,若这款新产品能吸引到公募FOF投资,一方面能以此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青睐,进一步扩大基金募资规模;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作为出资人,对二级市场波动相对熟悉,不会因股市大幅波动出现盲目赎回行为。

  “其实,我曾私下劝说,相关规定公募FOF必须将80%以上资产投向公募基金份额,能留给私募基金或非标债权计划的额度非常有限,但他还是坚持先预留一部分额度出来,等待公募FOF出资。”陈强回忆说。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引发一系列多米诺效应。首先是部分高净值客户不开心,嫌认购额度太低打算改换门庭,甚至考虑将部分资金转投公募FOF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接下来是骤然发现自己需要在业绩分成做出某些让步。

  “在前一期私募基金产品里,我们对超额利润分红是按照20%与80%分配,我这边提取20%,现在对方提出新产品的超额利润分红分配比例调整为10%与90%。”他表示,起初他对此感到不理解,但后来他意识到,公募FOF的入场,让这家私募基金有了更多募资选择,自然在合作谈判方面更有定价话语权。

  而记者多方了解到,在公募FOF面世初期,公募基金对配置私募基金依然持谨慎态度。

  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他所在的基金公司主要采取内部采购方式,即先投资自家基金公司的不同类型(股票、混合型、债券、货币)公募基金产品,测试现有FOF投资模型是否有效,再考虑将投资范围拓展到私募基金,实现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但我们一直在关注国内很多家私募基金最新业绩波动与核心人员流动状况。”这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华夏基金与罗素投资开展合作,某种程度也是为公募FOF投资私募基金做铺垫。毕竟,罗素投资与平安集团曾发起合资公司,针对国内私募基金负责人投资风格与业绩表现做了多年跟踪分析,积累了大量私募基金投资收益数据。

  两条突围路径

  面对公募FOF的冲击,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FOF业务开始摸索新的发展路径。

  陈强告诉记者,在9月23日证监会发布公募FOF操作指引后,他所在的机构内部开始将海外FOF业务摆上工作议程。

  在他看来,此时拓展海外FOF业务,主要是基于两点考量:一是随着高净值群体资产全球化配置需求日益旺盛,海外FOF是留住客户的一项重要产品策略;二是欧美金融市场FOF可投资品种较国内公募FOF更加丰富,包括宏观策略、相对价值、事件驱动、股票多头绝对收益,股票多空、量化策略等,通过布局这些不同策略基金产品形成跨周期、跨市场、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令第三方理财机构FOF业务具备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打算在年底前推出全球多策略美元FOF与量化投资策略FOF,主要吸引高净值群体先用海外资金投资,等到相关部门放宽个人境外投资额度,我们打算将这些FOF产品引入国内,再吸引他们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陈强透露。

  与此同时,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则将FOF业务开始向MOM转型。

  所谓MOM,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ManagerofMangers)模式,由MOM基金管理人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基金经理投资过程,挑选长期贯彻自身投资理念、投资风格稳定并取得超额回报的基金经理,以投资子账户委托形式让他们负责投资管理的一种新投资模式。它与FOF最大的不同,就是MOM更重视基金经理个人性格与投资习惯对业绩的影响,而FOF则更多关注基金产品以往业绩与投资理念。

  在陈强看来,MOM模式令第三方理财机构对私募基金的选择范围更加宽泛,某种程度能缓解获取优秀私募基金认购额度的竞争压力。

  “不过,转型能否成功,却是未知数。”多位私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通常一家运作成熟的MOM管理机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私募基金经理做长时间的面对面访谈,了解他的性格对投资业绩的影响,尤其是在股市大幅波动时,他的性格是否会导致投资出错,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负责人透露,在无法掌握各家私募基金经理投资个性的情况下,他们对MOM产品发行做了一些结构化处理,即引入劣后/优先份额,由MOM产品发行方作为劣后出资方,吸引高净值投资者作为优先份额投资者出资,由此给后者构建一个投资安全垫。

  “目前我们的劣后出资部分基本都在10%-15%。”他透露。这其实也给自己构成不小的业绩压力。此前,他考察过国内近百位私募基金经理性格与操盘能力,发现一个“15亿”分水岭现象,即国内不少主动管理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一旦突破15亿元,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业绩滑坡。主要原因是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造成选股失误现象频出。所幸的是,不少私募基金通过引入多空策略、相对价值等量化投资模式,度过这个瓶颈期。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FOF市场变局:公募冲击第三方理财 利润分红被压缩50%

2016-10-21 06:35 来源:同花顺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