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丸美股份募资批量购房 涉嫌虚减成本做高利润

2016年10月18日 18:12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在此前发表的《丸美股份产品不完美,招股书数据多处现乌龙》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就丸美股份招股书中存在的部分财务数据不匹配且自闹乌龙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如今,记者进一步发现,丸美股份本次谋求上市的目的也不单纯,在多年来一直不差钱的背景下,为达到多“圈钱”目的,招股书中竟然出现了用募集资金去批量购房一事,此外,为达成顺利过会目的,公司还存在虚减营业成本做高业绩的嫌疑。

  募资批量买房 “圈钱”意图太直白

  从募集资金项目来看,丸美股份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从项目扩建到营销网络建设,从研发中心改造再到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产能、营销、研发、网络都涉及到了,这对于总资产只有13亿多的丸美股份来说,可谓是大手笔,其计划募集使用资金金额高达14.04亿元,已超过总资产规模。

  在本次拟募投的四个项目中,募集使用资金最多的是营销网络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期为两年,计划使用资金高达9.77亿元。那么这个占其募集资金总额近7成的项目具体是做什么的呢?

  从招股书披露的项目投资估算和实施计划来看,9.77亿元主要投向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房屋购置费用和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共计3.71亿元;另一方面则是广告、新产品推广、品牌代言、市场公关等为代表的其他建设费用,这部分共计4.68亿元;第三方面则是铺底流动资金,共计9600多万元。其中引起记者关注的是房屋购置费用的安排,该项目涉及金额高达3.41亿元。

  据招股书透露,丸美股份计划用这3.41亿元在全国建设6个区域管理及培训中心,6个区域营销中心和20个区域营销分部,共计32个网点,用途是“本项目立足于广州为核心进行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经销商网络布局,在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域/省级经销商管理的同时,通过区域化的培训中心,提升公司经销商网络质量”。 然而,记者通过招股书却发现近年来丸美股份的直营百货专柜却在急剧减少中。2013年初时,直营店数量尚有47家,可到了2015年末,却仅剩下10家,这表明丸美股份近几年一直是在快速收缩直营店的经营模式。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丸美股份招股书却提出了要募集数亿元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建设网点,用途是为了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提升公司经销商网络质量”。从常理来说,如果公司要想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首先需要的是优化经销商管理制度,而即使需要建设网点,租购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并不是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具备上涨和保值空间,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房产严重过剩且短期还无法逆转的大背景下,通过租用办公场所一方面能节省大量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也便于根据市场状况,及时对网点布局灵活调整,而这也恰恰是很多商业公司在进行渠道拓展时普遍采用的办法。然而,丸美股份却选择对32个网点所需办公场所全部采取购买方式,俨然是“不差钱”。

  诚然,如果本次批量购置房产是公司自有资金购买,那自然无话可说,但问题在于其买房却以募集资金的形式来实现,因而其募资资金的使用性就值得商榷了。当然,在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中,拿着投资人的钱在全国各地四处买房来快速“催肥”自己的资产好事是所有上市公司乐而为之的事,因为即便将来出现亏损,卖几套房也或许能扭亏为盈,毕竟这种“卖房保壳”的套路在最近几个月A股市场中也正在疯狂上演。资料显示,ST宁通B就是靠卖了北京两套学区房基本将今年上半年亏损抹平了。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本月11日,近2个月中就有超过7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房产交易公告。

  对于丸美股份而言,记者质疑的是,公司如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为什么早不进行、晚不进行,非要等到上市募资时才需要完成自己项目的实施呢?难道此前很缺钱吗?

  从招股书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期间,丸美股份货币资金金额分别高达5.45亿元、7.57亿元和8.50亿元。由此可见,该公司不但资金充足,且每年还都在不断增加中。此外,招股书还透露,在整个报告期内,丸美股份既没有短期银行借款,也没有长期银行借款,而且由于货币资金99%以上为银行存款,丸美股份每年还有相当多的利息收益,其中在报告期3年中,公司利息收入就分别高达546.00万元、724.74万元、1572.17万元。由此来看,丸美股份其实并“不差钱”。而由此来看,在资金如此充裕下,公司非要找出多重理由去超量融资,甚至连9600多万铺底流动资金也都要通过募资来完成的做法,实在难以让人恭维。

  采购支出数据不匹配

  我们知道,企业要生产就需要采购,而只要有采购也就必定有相应的支出和负债,如果有采购而没有支出,也没有形成负债,那无缘无故多出了采购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数据肯定有一定问题存在,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丸美股份向前五名不含工程类的供应商共计采购了17589.57万元的各种材料,该金额占采购总额的44%,由此不难算出,当年其采购总额为3.98亿元,再算上17%的增值税,则其含税采购总额在4.66亿元左右。如此巨额的采购,从财务核算角度,意味着有相应的支出与之匹配,那么公司支出情况怎样呢?

  数据显示,在2014年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其采购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2.81亿元,考虑到当年还有500多万预付款项减少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支付的金额,比包含税款的采购总额竟然少了1.80亿元之巨。那是不是采购总额中可能包含了向工程类供应商及机器设备类的采购,影响到数据核算结果呢?

  理论上,工程类供应商及机器设备类的采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在2014年中,丸美股份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只有4463.04万元,也就是说,即使将这部分因素也计算在内,丸美股份采购总额比实际支付金额还高出近1.35亿元。

  与此同时,既然有采购,也必然有相应的支出或者负债,从理论上来说,这部分超出现金支出的采购金额,应该形成相应的应付账款新增才对(其无应付票据),然而从丸美股份的应付账款数据来看,其2014年应付账款新增金额仅有0.48亿元,相较1.35亿元的差额,还有近8800万元的采购不知道公司是拿什么来支付的。

  按照同样的逻辑推算,2015年丸美股份采购总额比其实际支出和形成的负债金额高出8200多万元,而2013年也有4400多万元的采购无处着落。这样算来,仅在报告期的3年中,就有超过2亿元的采购,既没有现金流量表的支出体现,也没有形成相应负债。那么这部分多出的采购,到底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丸美股份魔术之手变出来的呢?

  有虚减成本嫌疑

  作为一家日用化学产品制造、销售的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除了有产量、销售数据的披露,生产成本的披露也不应该缺席,然而记者在招股说明书中却找不到生产成本的详细情况。对于如此重要且本该详细披露的数据,而丸美股份却不予披露,这岂不是很奇怪的现象?

  以2014年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当年反映丸美股份原材料采购支出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当年共计2.81亿元,此外,根据表2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年该公司应付账款新增4777.52万元,而预付款项则减少了538.53万元,由此来看,该公司2014年原材料的采购金额应该在3.34亿元左右,当然,这其中还包含增值税金额,按照17%税率扣除增值税,则其当年不含税原材料金额采购约在2.85亿元左右。然而奇怪的是,从其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其当年的营业成本也只有2.70亿元,竟然低于原材料采购金额。

  营业成本低于原材料采购金额,则意味着当年采购有大量富余,因此存货金额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才对,然而实际上,2014年年初存货金额为8527.00万元,而当年年末的存货金额却仅为7482.01万元,也就是说公司当年的存货不但没有新增,还出现了1000多万元的减少,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存货的减少,意味着必然要消耗部分上年度的库存,使得当年原材料采购应该低于直接材料成本才对,然而从前述分析的结果看却是恰恰相反的,如果其现金流量表数据是准确无误的话,出现这样的偏差结果,则意味着公司的营业成本很可能被人为“瘦身”了。就丸美股份而言,此举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业绩更好看,为能否成功过会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