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 芳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中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而在当前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度再度膨胀。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东方财富网Choice数据统计显示,自2016年9月初至10月17日,沪深两市共有34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累计理财次数1664次,购买理财产品累计动用资金1481.74亿元。而在344家公司中,主板公司有163家,中小板公司有115家,而创业板公司有66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同期(9月1日—9月17日),仅有192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理财金额769.28亿元。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和数据比去年同期都出现了大幅增长。
大手笔买理财产品
数据统计显示,在9月份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就有344家公司扎堆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有2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超过10亿元,而中国动力购买理财产品金额最多为80亿元,天海投资与红豆股份分别动用73.18亿元和72.9亿元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另外,购买理财产品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225家,有88家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超过千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疯狂的购买理财产品,但是有的上市公司日子主营业务却表现一般,购买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9月14日中国动力公告称,公司在确保不影响募投项目正常进行和主营业务发展、保证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对最高额度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有效期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根据公告显示,中国动力购买了两个产品,一个是,动用30亿元资金购买七天通知存款,预期收益率为央行基准利率上浮48%;另一个则是购买中信理财之共赢利率结构16772期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购买金额50亿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20%或3.70%。
而查阅公司半年报业绩显示,中国动力2016年半年度营业收入仅为94.5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1亿元。
事实上,与中国动力使用募集资金来进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举不胜举,天海投资、红豆股份、智度股份、联络互动等等,这些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动用的资金来源均显示为募集资金。当然,也有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对于上市公司动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一事,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投资实体面临亏损,因此有的上市公司选择某买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产品,短期内,选择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不违背相关规定就无可厚非。但是,上市企业如果疏远主业过度投资理财,或者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可取,可能会把主业给荒废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同期,仅有192家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使用资金是今年的一半。对于上市公司时下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一事,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以前,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超额回报,现在是寻求资金安全。
买理财为增厚业绩
数据统计显示,有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及次数(根据公告发布)多达几十个(次),虽然有的理财产品已经实施完成,获得收益,但是,在数据统计栏目中,这些数据则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热衷度。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而非投资实业被称之为“不务正业”,但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保证资金安全也是上市公司不得已选择。
事实上,从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有的上市公司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上市公司靠炒股或购买理财产品扭亏或提高利润的案例很多。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294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63万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为1.45万亿元。另外,上半年又395家公司净利润亏损,亏损金额合计588亿元。
从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数据可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诸多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同样,作为上市公司在选择投资实体经济还是投资理财产品时,它们选择了寻求资金安全之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通过数据统计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多数公司选择了保本型的产品,产品的收益多数集中在2.5%到3%之间。
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不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因为经济下行、前景不明朗,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都比较突出,因此实业投资的回报率较低而且容易亏本,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目前市盈率都相对较高,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借此机会先进行低成本融资,到以后经济回暖时再进行扩张。那么,在此期间就会在银行储蓄和理财中选择回报率较高的作为现金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