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李玲
公募基金在市场中话语权日益萎缩,但公募基金牌照仍是各方争抢的对象。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39家机构正在申请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其中不乏知名私募的身影。越来越多私募正试图放弃已颇具规模的私募业务,转而进行“私转公”。业内人士认为,新公司发展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今年以来更有6家基金公司增加了资本金投入。
私募基金公司纷纷“私转公”
证监会公示的最新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信息显示,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设立申请材料于9月22日被证监会接收,计划成立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朱雀投资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投研团队近40人。
值得注意的是,朱雀投资并非唯一试图进军公募基金业的私募基金。此前,由蒋锦志掌舵的景林资产入股长安基金,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参与现有基金公司股权的方式进军公募业的私募机构。私募基金掌门人杨爱斌与上海华石投资发起设立鹏扬基金公司,牌照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为了获得公募基金牌照,杨爱斌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私募基金公司——鹏扬投资。此外,重阳投资、凯石投资等私募也正在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之中。
除私募基金外,地产公司、券商等也在积极向公募基金界进军。最新获批的格林基金,是首家房地产公司为独资股东的公募基金公司。
年内六家公司增资
近日华福基金公告显示,股东会2016年第二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同比例增资的议案,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43亿元人民币,各股东出资比例不变。
该公司股东国脉科技公告显示,通过增资华福基金,国脉科技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方在投资方面的经验与渠道,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为产业整合以及公司物联网+战略积累金融行业经验和资源。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还有华富基金、太平基金等六家基金公司,股东对注册资本金进行了补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具备盈利能力的公司增资,主因在于希望能够开展更多业务。而对于连续未能实现盈利的公司来说,部分公司资本金已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红线”,若要继续开展业务,必须对资本金进行补充。
某新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极端行情之后,公募基金销售一直处于寒冬,预计今年多家公司将出现利润下滑,目前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在传统的公募业务方面,目前产品发行举步维艰。此前一些基金公司将子公司业务、专户业务等均作为发展重点,但目前子公司新业务已基本暂停,各家公司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新公司与老牌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在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