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草帽路飞/文
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大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突破1.5%并持续向2%迈进中。很多人对银行股报表中的不良贷款率表示怀疑,因为他们观察到的实体经济已经探底,但回升暂无明显迹象,远比银行股报表上所体现的不良要糟糕得多。
银行股报表上的不良贷款率是所有贷款的加权平均数。在实体经济的支柱领域,不良贷款率实际已经相当糟糕。当前资产质量最为严重的领域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这三个行业的贷款总额上占到了银行业对公贷款业务的30%-50%。已公布细分行业不良贷款率指标的银行相关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三大行业的资产质量恶化具有普遍性,几乎没有银行独善其身。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在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为6.22%,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在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为13.88%,而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采矿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惊人的14.30%。
采矿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代表上游、中游和下游,基本构成了整个实体经济运行的产业链。那么,是什么依然支撑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2%以下?银行的贷款投向了哪里?答案是:房地产产业链和政府信用平台。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构成了个人贷款业务的主流,以建设银行为例,其个人贷款的81%为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有0.34%;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建筑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的占比为10%-20%之间,不良率也维持在1%-3%的可控范围内。
以政府信用为隐形担保的相关产业贷款是目前各家银行信贷投放的主流。其中传统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水电热汽业、环境及公共设施等行业,占据公司贷款的30%-40%,不良贷款率都维持在0.5%以内的较低水平。此外,各家股份制银行都在争相投放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也属于政府平台隐性担保的“类贷款”资产,以兴业银行(601166.SH)为例,该项投资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其贷款总额,占据该行资产投向的首要位置。这些平台类贷款主要投向为基建、市政等领域,不良贷款率也极低。
除以上两类贷款外,银行的生息资产还包括了大量国债、金融债、票据贴现投资以及同业资产投资,安全性级别更高。
投资人若想甄别并规避那些资产质量堪忧的银行股,单纯观察报表上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或者严重恶化的制造业不良率等指标已不科学。合理方法是统计各银行在资产质量恶化行业的投资占银行总投资资产的比重,或者上述恶化资产与银行净资产的比值,以此来判断一家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可以发现,华夏银行(600015.SH)、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浦发银行(600000.SH)、交通银行(601328.SH)在三大高危行业的信贷投放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较高;华夏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在三大行业的信贷投放都达到了其净资产的两倍以上。若实体经济持续恶化,这些银行的资产将面临大幅度减值核销的尴尬境地。
而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在这三大行业的信贷投放较少,资产质量较为安全。其中工行、建行依靠较多的个人贷款和债券投资来提升其资产质量;兴业银行则依靠大量投资带有政府隐性担保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来提升资产质量;招商银行则是个人贷款、债券投资、应收款投资多项并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