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欣克利角横生风波 中英生意该做照做

2016年08月15日 09:3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史燕君 刘媛媛

  中企在海外的大项目偶尔会遇上弹性太大的“国家安全”风险,为了避免更多的这类事件发生:首先,要增强对投资东道国政治环境的认识,回避相应的政治风险。其次,对外投资战线不要太长。第三,调门不要唱得太高。

  落笔签字前11个小时,前后商谈10年有余的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突生变故,英国单方面决定“延缓”。

  英国媒体指名带姓,“英国新首相特雷莎·梅直接出手干预了此事”,背后推手是其联合幕僚长蒂莫西,此君“9个月前,发过一篇《政府正在把国家安全卖给中国》的文章,质疑卡梅伦政府为追求经济合作而低估国家安全问题”。

  事发后,法方和中方均淡定对之。奇怪的是,英国人情绪激动。

  “英国安全部门只会渲染安全担忧,因为那是他们的工作。”8月12日, 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今日》节目上,英国工党贵族、勋爵曼德尔森发话,“在我看来,而且我也从英国安全局的角度揣摩,如果试图搅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那对中国来说,将是全球商务‘自杀’行为。”

  由于投资额高达180亿英镑,英国媒体自然担心,此事会不会影响中英贸易关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又是一次生动的教学课:如何避免海外投资风险。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外交学院、南京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相关问题研究专家,请他们谈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官不理旧账”、对中国和英国两国又有怎样的影响、这笔商务投资还有多大回旋空间、中企出海风控等问题。

  中英各界哗然为何事

  8月以来,关于中英关系的探讨突然多了起来,上周,中英舆情更是升温,导火索是欣克利角C核电站签约事宜暂缓

  欣克利角核电站始建于1957年,属于压水堆核电站,起初,只有现在被称为“A核电站”的项目,因安全、设备老化等问题,于2000年被关闭。欣克利角B核电站,属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始建于1976年,一直在运转,但老化迹象日益严重,有消息称,欣克利角B核电站今年可能会被关闭。

  英国决定启动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2000年,A核电站关闭后,该项目被正式提上议程,当时造价预估为160亿英镑,计划2017年圣诞节完工,但因造价昂贵,无人问津。

  直到2008年,英、法达成协议。同年,法国电力公司(下称“EDF”)收购了英国能源公司,为建核电站铺平了道路。2012年11月,历时3年评估,英国核监管办公室(ONR)为EDF能源公司规划中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颁发厂址许可。当时,这是25年来首个获得厂址许可的英国核电站。

  受欧债危机影响,EDF并没有马上开工,而是不断延迟。2013年,从公开资料上看,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对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有兴趣。

  2015年10月,中英领导人会晤,确定中广核入股参与该核电项目。根据协议,项目总造价180亿英镑,EDF持股66.5%,中广核牵头的中方企业占股33.5%,计划2025年完工,2016年7月29日,三方正式签署合约。

  然而,在正式签约前11个小时,英国政府宣布,暂缓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

  英国媒体怎么看

  《每日电讯报》说,“除非我们想孤立中国,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们好好相处”;《经济学人》说,“有关安全问题,很可能是夸大了”

  事情发生后,中法两大当事方表现淡定。法国电力集团表达遗憾,说“要给英国新政府一点时间”,中广核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英国新政府的决定表示理解和尊重。

  但是,英国主流媒体不太淡定。

  英国老牌主流媒体《每日电讯报》发文表示不满:“除非我们想孤立中国,但我们不会,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们好好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商业、贸易、金融上取得最大的成功。全球化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肯定会被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深深地影响着”。

  英国方面有报道说,英国新任首相特雷莎·梅担心中国公司拥有英国核电站可能引发国家安全问题。英国《金融时报》曝出猛料,英国新政府作出上述暂停决定,幕后推手是英国首相联席幕僚长蒂莫西,“9个月前,蒂莫西发过一篇《政府正在把国家安全卖给中国》的文章,质疑卡梅伦政府为追求经济合作而低估国家安全问题”。

  究竟是不是因为安全问题?

  英国政府发言人随后强调,因成本效益问题,英国政府对于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的开工进行推迟,这并不代表对中国的热情已经冷却,核电项目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新政府“慎重考虑”是正确的。

  当地时间8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署名文章,中英关系正处在“至关重要的历史时刻”,双方应更珍惜两国建立起的互信,希望英国“继续对中国敞开大门”。

  刘晓明在文章中透露,此项目已经过英法当局以及欧盟委员会的研究、验证和批准,各方都对项目成本效益、时间表和技术安全作出了广泛而彻底的讨论。英国有着最先进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其监管部门有足够的经验和资源确保核电厂的安全,而中国也同样拥有30年安全运营核设施的优良记录。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刊登文章也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原因上:“有关安全问题,很可能是夸大了,但是欣克利角核电站的计划看起来不那么划算。”

  《经济学人》文章指出,为了促进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的推进,英国政府保证,以2012年的水平为基准线,将电价设为92.50英镑/兆瓦时(MWh),且将持续35年之久,此价格是目前市场价格的两倍。

  C核电站项目还有戏吗

  在任何国家做大项目,大家一定要以平常心去看待,接着努力推进

  从民生角度看,这个项目应该推进。

  近20年来,英国核电发展趋于停滞,全国现有的15个核电站大多数已达设计寿命年限,面临退役。在这个节骨眼上,欣克利角C的建成确实能解决英国即将面临的电力供应重大短缺问题。

  “单就这个项目,英国政府并没有说‘阻止’,只是‘延缓’。”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期有很大可能会恢复,“当初对这个核电站的论证已经很充分,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就全部否定。即使对某些环节提出不同意见,也还会有一个再论证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小障碍,还会继续朝前走”。

  对于目前的“延缓”状态,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发表文章,建议要“平常心看待”。他表示,核电是一个安全要求极高的产品,如果出了安全事故,谁也负不起责任,所以在合资条款中责任险的界定和描述很难谈妥。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是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合作,采用法国的核电技术,我方提供主要的融资支持。所以该项目我方责任重大,风险也很大,包括常见的拖期、超概算等。权衡各方利弊,我方能见到的利益有限。

  在林伯强看来,英国方面打的是经济旗,“比如说电价是否合理、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不必断然认定英国是恶意,换了一届领导,对待这个项目更谨慎一点,是有可能的,“毕竟是一个大项目,在任何国家做大项目,特别是涉及到国外公司的,无法避免会牵扯到政治,而且核电项目本身就敏感。所以我觉得暂停也在意料之中。大家一定要以平常心去看待,接着努力推进”。

  中英贸易关系还稳固吗

  “没有中国,我们真的活不了,所以我们最好是聪明地与中国好好相处”,“不必担心中国在英国的其他项目会受影响,更不必担心中英关系会受影响”

  欣克利角核电项目不仅是对中法两国政府“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的示范落实,更是中英合作“黄金时代”的标志性项目。英国政府喊停这个项目,中国业界担忧,这是否意味着中英“黄金时代”就此终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先看看特雷莎·梅是怎么说的。

  特雷莎·梅上台后一直强调,要加强对华合作,包括推进中英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工作。

  在暂停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后,“梅姨”的发言人海伦·鲍尔对外表示:“英国不想与中国决裂,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全球经济以及一系列国际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稳固关系。”

  事实上,仅凭一个核电站项目被叫停,就断言中英关系告急,未免武断,引用《每日电讯报》的话来说:“没有中国,我们真的活不了,所以我们最好是聪明地与中国好好相处。”

  FT中文网预计,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应该在9月于中国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向中国领导人保证,英国新一届政府重视与中国和中国商界的关系,“毕竟英国即将从欧盟退出,与中国建立活跃的经贸关系对英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不必担心中国在英国的其他项目会受影响,更不必担心中英关系会受影响,从目前看,把这件事过于政治化看待没有多大意义。”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次项目暂缓对我国的“核电出海”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核电出海项目都是一个个去谈的,中国在国外多做一个项目,竞争力就会增强一点,欣克利角项目从有想法到现在,前前后后大概有十年的时间”。

  中企出海如何规避风险

  一、企业到国外投资后要学会本土化;二、与外部世界沟通时要有全球化视角;三、一定要通过各种管道紧密地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良好沟通

  欣克利角C核电站暂停一事,除了该项目本身受关注外,中国企业出海暗藏风险也是此事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眼下,欧美地区反全球化情绪较浓,这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冲击。如何规避这些或明或暗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是中国企业的一堂必修课。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有两大难点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到国外后如何本土化;二是与外部世界沟通时要有全球化视角,“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习惯按照自己的思路处理对外经贸关系,但因各国政经环境有别,易生摩擦。比如说中兴和华为,在美国拓展业务、和在伊朗、叙利亚等国拓展业务,思路肯定要调整,认清海外业务上的轻重缓急,有所取舍。

  李海东认为,“企业走出国门,不仅是一个经济活动,也是一个政治、文化、法律、习俗等综合性活动,像欣克利角一事,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管道紧密地跟政府打好交道。像英国政府更迭这一情况,如果事先能够预估这类风险,企业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这一点,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了相同观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需要对当地的法律、政治等因素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西方,特别是英国的这种选举政治导致政府更替很快,不同的政府往往对环境、生态都有不同的政策”。

  “面对这类海外投资风险,中国企业要注重提高商业竞争和投资能力,要有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认识、了解和预判、把控形成一套应对机制。”朱锋说。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