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宋华
昨日发布的国内首部关注新三板市场发展蓝皮书《中国新三板市场发展报告(2016)》指出,新三板在自身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底新三板市场试点范围扩容至全国以来,短短两年7个月时间,新三板挂牌公司从扩容之初的356家迅猛增加至目前的8000余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三板市场成长为我国最大的基础性证券市场。蓝皮书预计,2016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应该会突破1万家,未来三年内甚至会突破2万家。
交易制度不利于活跃市场
蓝皮书指出,新三板建设历程不长,属于一个新成长起来的市场,在自身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级市场火热,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新三板上市公司虽远超沪深股市,但在挂牌的企业里,只有30%曾发生过交易。每天的交易企业数量甚至经常不超过200家,活跃的公司交易不到10%。其中,累计换手率不足1%的企业高达15%。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流动性困局之下,1220家计划定增的新三板公司中,最新股价已经跌破增发价的就有127家公司。蓝皮书分析,新三板二级市场冷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新三板挂牌的圈钱效应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新三板面向的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其投资和估值变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门槛过高,现行投资者适当性标准要求个人名下前一交易日证券类资产市值逾500万元。
其次,“交易”特性突出,炒作气息浓烈。当前频繁的股权交易转让并未支持挂牌公司实质性发展,新三板市场炒作气息浓烈,对于投资者来讲,只不过是一个赚“钱”的虚拟场所。做市制度在提高股票交易活跃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尤其是在新三板发展初期,挂牌公司数量较少,这些股票价格将会被抬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得价格虚高。新三板不设涨跌停制度,这也助推了不少挂牌公司的股价暴涨暴跌。
蓝皮书认为,新三板监管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挂牌企业的财务规范,规范信息披露。同时,新三板现行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的交易制度,满足不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需要。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更适合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在中国个人投资者居多,且机构投资者不成熟的市场氛围中,现行交易制度不利于活跃市场交易。
挂牌企业质量良莠不齐
另外,挂牌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从挂牌条件看,新三板对盈利水平没有硬性要求,只要公司设立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发展潜力可观,基本上可以向证券业协会提出挂牌申请。从目前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年至少将有800~1000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而且审核简化,无需漫长排队。在挂牌企业中,既有湘财证券、联讯证券、九鼎投资及中科招商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中超电缆、大族激光、华谊兄弟等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以及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也有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甚至盈利模式和前景也并不明晰的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挂牌企业的融资冷热不均。
此外,股权集中度高,信息披露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新三板股权集中度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企业不到170家,占比不足5%,将近有四成的公司股东人数不超过10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改制时间不满一年股份不能流通,而一些企业改制比较晚,目前还有1056家新三板公司没有可流通股份。由于企业制度惯性,很多民营企业由家族管理模式直接改制挂牌新三板后,出于税收规避、产品竞争等方面的考虑,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很不规范。
公募资金直投政策或落地
蓝皮书分析,2015年上半年,由于新三板交易制度推进进程未达到预期,制度套利者离场与场内流动性收缩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新三板估值水平出现大幅下跌。随着新三板指数和市盈率水平回归,由流动性预期恶化所造成的市场下跌已接近尾声,新三板市场开始全面进入理性重建阶段。新三板既是价值投资洼地,也是风险集中场所。当前新三板市场已从之前的放水养鱼阶段过渡至收紧水龙头阶段,将来的市场制度安排将走向由宽到严的渐进引导。预计公募资金直接投资新三板的政策可能将加速落地,将来新三板的整体估值体系将趋于理性,流动性也将有效提升。将来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新三板必然成为创业者和价值投资者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