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产品质变的窗口期已经到来
近日QDII基金销售又开始火爆,156只QDII基金已有近半因额度不足而暂停申购。A股市场人气清淡,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之际,全球资产配置氛围却悄然渐热,海外市场日趋升温。几乎所有境内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都告急。一些机构光凭借出通道、额度出租就能稳拿1.5%-3%的“租金”收益。
在疯抢QDII产品的时候,很多人似乎并未深究过QDII的真实业绩与历史表现。从历史表现来看,QDII基金整体为投资者提供的收益十分有限,甚至大约有一半的QDII基金自成立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以来,在QDII基金中占比最重的偏股QDII全线亏损,唯有此前表现不佳的贵金属QDII基金,受益于黄金价格的上涨,迄今取得约平均5%的正收益,成为QDII基金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近期QDII的申购大热?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公募QDII基金规模为648.17亿元人民币,而基金公司共有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90亿元)额度,即公募QDII产品占比仅为34%,原来是面向机构客户和高净值人群的QDII专户业务,占用了大部分外汇额度。这部分机构与高净值客户的资金迫于要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急于出海,从而将QDII额度哄抢一空。其中不少机构对风险较低的固收类资产兴趣颇大,例如对中资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债券和优先股很感兴趣,纷纷通过基金公司专户购买这类资产。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虽然从表面上看,QDII投资者们获得了新的配置美元资产的机会,但由于海外市场波动同样剧烈,他们的资产配置是否就一定能避免缩水的厄运,答案不得而知。海外市场既无监管层的某种“呵护”,也无“刚兑”之说,投资者必须为自己的投资结果买单。据悉不少这类QDII产品,目前也只敢买美国国债,一旦投资者发现收益不如人意,或者风险远大于收益,这股热情可能会迅速退潮,从而引发赎回压力。
众所周知,业绩是QDII基金目前最大的软肋,QDII基金产品的投资复杂性也远远高于A股基金产品。这表明迄今为止,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海外投资配置能力相当有限。加大投入和聚集人才,无疑是改善这种环境的最有效办法,但对于目前的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受制于此前QDII产品销售的惨淡,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财力与精力的公司并不多,从而难免恶性循环。当前是否能够抓住这个难得的QDII基金大热的时机,加大投入,在投资能力上有质的改变,甚至一举扭转公募QDII产品给大家的不佳业绩印象,想必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若天时地利人和之时还做不好,让人很难相信QDII还能在其他时候有好的表现。
海外资产配置领域,机构投资能力与客户需求不匹配,是QDII产品最主要的矛盾。客户在申购前需要仔细甄别,基金公司更要知耻而后勇,用实打实的投资业绩来挽回声誉。并且,这种努力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服务于机构客户与高净值客户之时,而应包括公募QDII产品。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