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影视众筹三年考:争议声中求突破

2016年08月01日 08:4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唐逸如

  7月27日,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20天后,累计票房已达到5.47亿元。对于一部投资仅3000万元的电影来说,这个成绩算得上大获成功。

  而在宣传阶段,除了主打国产动漫情怀,《大鱼海棠》曾经的众筹经历也被频繁提及。2013年,《大鱼海棠》在众筹平台“点名时间”启动项目,在44天的时间内筹集到158万元,共4000多人参与其中。

  三年前,《大鱼海棠》是首批试水影视众筹的“尝鲜者”。三年之后,影视众筹的筹资规模已经不容小觑。零壹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众筹报告显示,影视众筹上半年筹资规模在3.5亿元左右。

  在影视众筹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争议。比如外界质疑《大鱼海棠》三年制作周期太长,甚至出现过跳票的行为,而影片上映后4000多位众筹参与者并不分享收益。此外,网友还质疑《大鱼海棠》曾动用众筹款项私自旅游的“往事”。

  盈灿咨询研究员陈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影视众筹满足了普通观众参与影视投资的愿望。但这始终是一种投资行为,众筹投资人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而影视制片人、上海响亮文化总经理韦亮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影视众筹是一项新鲜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市场需要自律,政府也要对此进行约束。

  三年兑付引发争议

  面对外界的质疑,《大鱼海棠》主创团队迅速作出了回应。导演之一梁旋表示,众筹资金不占电影投资比例,而是被做成了各种电影票、笔记本、衣服等进行回馈,其成本已经接近158万元众筹资金。

  而对于网友质疑主创团队拿着众筹的资金旅游的事情,另一位导演张春直接进行了否认。他表示,自己众筹并不意味着不能出去旅游,在有些人看来,众筹就代表没钱,就要过清贫的生活。他显然不认同这一点。

  外界质疑声纷纷,但对于曾经的众筹参与者来说,似乎并不存在这一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询问多位《大鱼海棠》众筹参与者,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当初参与众筹并不是为了得到回馈,而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希望帮助主创团队。

  为什么围绕着《大鱼海棠》的众筹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大鱼海棠》在开启众筹时,究竟作出了哪些承诺?又是如何兑现的?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询《大鱼海棠》当初众筹时的介绍,发现众筹金额从10元至50万元,共分为12档,而每一档对应的回报都不相同。以参与人数最多的10元档为例,参与者可以成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VIP会员,并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在电影上映后获得相关活动的优先邀请。而其他档次的参与者还会收到明信片、海报、甚至电影票等其他回报。

  而在众筹成功后30天内,已有不少参与者收到了明信片、海报、工艺品等回馈。但《大鱼海棠》剧组也坦言,关于电影票的回报要等到影片上映后才能兑现。

  而时隔两年半之后,今年1月15日《大鱼海棠》剧组再次发出公告,要求众筹参与者更新快递地址信息。不少众筹参与者证实,收到了剧组寄来的电影票。

  陈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整体上《大鱼海棠》可以归类为奖励类众筹,通过给予参与者产品进行回报。

  但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影视众筹都是收益型项目,这造成了外界对《大鱼海棠》众筹的理解偏差。

  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国共上线影视众筹项目约1400个,资金众筹项目约占89%,产品型影视众筹累计成功筹资3400万左右,收益型影视众筹筹资约3.6亿元。收益型与产品型的筹资比例约为10∶1。

  三年之前,《大鱼海棠》试水众筹时,大部分参与者只是出于支持国产动漫电影的情怀。三年之后,影视众筹蜕变成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投资人更看重风险与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围绕着《大鱼海棠》众筹产生的争议,是影视众筹这一新鲜事物迅速发展的后果之一。而对于制作周期较长的电影项目来说,这一冲突更为明显。

  影视众筹成功率低

  不过,即使影视众筹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其依然处于融资规模小、难度大的初级阶段。

  今年2月,众筹家发布的《2016中国影视众筹行业众筹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影视众筹融资大于100%的平台仅有13个,剩下24家平台融资率均小于100%。上述报告还显示,众筹网作为募集影视众筹项目成功数量最多的网站,其项目成功率只有68.35%;影视众筹项目成功募集率最低的平台,成功率仅有9.75%。

  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影视众筹成功率较低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影视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询得知,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示立项的电影剧本2035部(包括中外合拍片),可以推算今年全年备案电影或超过4000部。而2015年全年上映国产电影仅278部,其中能够盈利的国产电影将占比更少。

  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5年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白皮书》显示,票房过5亿的影片贡献了56%的票房,但这部分影片占比仅4%;1亿元以下票房的电影占比达87%。国产电影市场已经展现出胜者通吃的局面,即少数高票房电影瓜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第二个原因是收益周期长。

  韦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根据项目类型看,电影和电视剧的项目收益情况影视投资的收益分为两种特点不同。如果是电视剧投资,后期主要靠卖给电视台获取收益,周期较长通常为1-2年,但收益比较有保障,只要电视台肯出钱大多能收回成本。如果是电影投资,大部分收益来源上映后的票房,周期较短通常1年内电影就可以上映,但风险相对较高,票房的高低直接影响收益。

  而当一个影视项目被转化成金融产品出现在众筹网站时,普通投资人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收益率,而不清楚背后的运作。韦亮特别提醒投资者,影视投资项目本身风险较高,不能保证回报收益,投资者应该认准那些如果项目主控方是有过操盘经验的影视公司,相对风险可以降低,以确保项目可以顺利拍完,并保证播出或是上映。

  韦亮同时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众筹是大众理解的概念,而众筹的形式是否合法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如果将影视项目转化成金融产品进行众筹,需要寻找合法合规的金融产品载体,且需要通过有金融从业资质的主体来进行。

  比如,阿里的娱乐宝,就是通过保险产品这一载体来进行影视项目众筹。而对于单个项目由制片方发起的众筹,更多的是通过电影票或电影衍生产品的预售这一简单模式进行,并不真正涉及影视项目收益的分配。

  而最后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参与影视众筹的项目并不知名,主创团队是新人导演、演员,很难吸引投资人的兴趣。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资金进入影视行业,但这个行业总体还是缺钱的。”陈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大片导演通常不缺钱,但是年轻的小导演很难拉到投资,更愿意尝试影视众筹这一新鲜事物。

  更看重平台资源

  影视投资却资金又风险高,因此不少项目方想通过众筹的方式分担风险。可以说,这是许多项目方的初衷。

  但风险也不是越分散越好。韦亮表示,通常项目方只会拿出10%-20%的资金用于众筹。其一是利润方面的考虑,其二是影视众筹的资金到账周期长。

  韦亮表示,影视投资分为两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定导演、演员等主创团队,并支付定金。这一阶段可能占到制作成本的50%以上。而影视众筹通常发生在第二阶段,因为只有确定了主创团队后才能吸引投资者。由于前期投资巨大,因此“制片人必须对资金有足够的把握,保证即使众筹失败这部分资金也能通过其他渠道筹集”。

  除了资金之外,项目方同样看重众筹投资人背后的资源。

  去年大热的影片《大圣归来》也有过一段众筹经历。2014年11月份,《大圣归来》发行人路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为这部影片众筹宣发经费。最终,这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招来89位投资人,为影片带来了700多万元资金。

  但是路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众筹参与人给影片带来的资源才是无价的。当他们发现影片上映排片率较低时,许多众筹投资人采用包场的方式提升上座率和首日票房,两三天就增加了几百场排片。路伟表示,众筹不单单是真正帮助我们筹了资金,更多是筹了资源。

  此外,在宣传电影方面,众筹投资人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据路伟透露,无论是在一线城市北京的三里屯、世贸天阶,上海的人民广场,甚至地理位置偏远的新疆喀什,许多众筹投资人为影片免费提供了长时间的户外广告。

  路伟向媒体透露,“89位众筹投资人合计投入780万元。如果《大圣归来》票房达到5亿,这些人的回报是400%,预计可以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平均每位投资人可以净赚近25万元。”

  韦亮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项目方在选择众筹平台时,最看重的是平台背后的资源,比如是否有推广渠道,能否发动观众买票等。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