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成都农商银行五年发展纪实

2016年06月16日 13:11    来源: 人民网    

  【前言】在农信社时期,成都农商银行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经营风格粗放、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等现象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十分突出,2011年末不良率奇高,不仅给正常的经营管理带来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同时也威胁全行资产质量和经营绩效。

  2011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安邦保险集团战略和文化引导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聚人才,求创新,控风险,增效益”的总体工作思路,实施“推进观念转变、加强人才建设、强化IT支撑、提升创新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强化风险控制、推进标准化”等七大经营策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稳步推进转型,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快速健康发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近日,成都市委主要领导率队前往成都农商银行调研,肯定了成都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乡土、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工作方向以及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一家举步维艰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何以能在短短五年内焕发勃勃生机?笔者近日走进成都农商银行,为您解读转型背后的故事。

  增资扩股提升综合实力

  2011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引入安邦保险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金增至100亿元。此次增资扩股,增加了核心资本、扩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股权结构、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为发展空间受限的成都农商银行注入了活力。

  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成都农商银行将“引资”与“引智”、“引技”紧密结合,在资本金和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安邦集团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注入存款超过1500亿元,使成都农商银行在跨区域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服务能力上都呈现出了崭新面貌。

  目前,成都农商银行对单一客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37亿元,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56亿元。而在2011年末,全行对单一客户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金额仅仅20亿元和30亿元。

  ——截至2015年末,全行资产总额6446亿元,在全国农商银行系统排名第二,较2011年末增加4614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4093亿元,在全市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二,较2011年末增加2566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1771亿元,在全市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五,较2011年末增加785亿元。

  ——实现净利润42.97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47亿元。

  ——不良率1%,与2011年末高达11%的不良率相比,风险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在达州、遂宁、广安、资阳等地设立了4家异地分行(眉山、宜宾分行预计今年底开业),在全国发起设立39家村镇银行,发起设立1家金融租赁公司,跨区域多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而在2011年末,全行服务空间极其有限,除成都外,仅在自贡和胶州建立两家村镇银行。

  ——在英国《银行家》评选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从2011年的430位提升到2015年的237位。

  ……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监事会的有效监督下,全行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快速协调发展。”成都农商银行董事长陈萍说。

  牢记宗旨夯实发展基础

  引进战略投资之后,成都农商银行牢记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经营宗旨,充分利用安邦保险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加上地方法人决策链条短、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在“支农”上出硬招,在“支小”上出实招,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为全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金融活,“三农”的“任督二脉”才畅通。成都农商银行利用多年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验,结合各项政策优势,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产业链金融、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近年来,成都农商银行有效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并在多地进行试点,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2015年末,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余额31.68亿元。

  同时,成都农商银行积极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惠农时贷”、“专合贷”、“金链条”等特色支农产品为抓手,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批量拓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种养大户与农户共同致富。截至2015年末,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为205个,金额30亿元。

  为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三个一”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在成都市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助农取款服务点、配置一名金融服务联络员、建立一套金融与村级公共服务联动的机制,目前已建成助农取款服务点2065个,配备金融服务联络员600名,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90%,金融服务便捷度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努力,成都农商银行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由2011年末的692亿元增加到1244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占比在全国农商银行中排名第一。

  在深耕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成都农商银行在“支小”上出实招,创新推出“惠小·税金贷”、“天府随心贷”等特色“支小”产品,积极运用“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万家千亿”、新三板等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由2011年末的330亿元增加到667亿元,申贷获得率92.3%,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

  在“支小”的基础上,成都农商银行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支持天府新区、北改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推进成都转型发展。几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先后投入超过80亿元用于支持天府新区建设,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支持“北改”工程;与武侯、金牛等地合作开展“拨改租”项目融资,涉及金额99亿元。截至2015年末,全行政府类项目贷款余额超过了590亿元,占对公贷款总量的50.42%。

  适应新常态下客户对投融资产品的新需求,该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先后推出了原酒质押、城乡居民缴纳养老保险贷款等特色业务,通过创新担保方式、简化操作流程,为广大中小客户提供多种选择,有效弥补了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等弊端。此外,该行已与国内外600多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推出数十种国际业务产品,满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金融需求。

  业务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金融创新是深化银行业自身改革和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信社时期,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服务功能不全、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缺乏市场敏感性,产品研发长期停滞不前,中间业务几乎没有,利润来源基本靠利差维系。有客户毫不客气地用“四个一”来形容这种状况:一字排开的柜台,千篇一律的产品,一视同仁的服务,不分对象一把抓营销。

  为改变现实困境,成都农商银行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始在移动金融、社区综合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下工夫,推动全行转型升级。

  2013年3月,成都农商银行移动银行上线运行,通过不断优化服务,加载服务功能,实现了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全功能”的离柜金融服务的目标。随后,成都农商银行相继推出微信银行、在线金融平台、数字营销项目,方便客户在线体验银行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

  为顺应形势,成都农商银行加快互联网金融全面布局和融合创新,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2015年,该行成功上线互联网直销银行——i邦银行,并推出智能存款、“天天开鑫”货币基金、“邦邦理财”短期理财和“邦转贷”保单质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7X24不间断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同时,该行作为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移动金融试点银行,积极深化移动金融创新工作,建成了四川省银行业首个移动金融体验中心,2015年发行移动金融IC卡3840张,发卡量位居全省试点银行首位;此外,还率先推出基于SE安全模式的全功能手机银行和手机信贷产品,为广大农户及小微客户提供包含信用农贷通、天府随心贷等在内的手机信贷产品,并在锦江区红砂村和崇州市万亩良田成功试点。

  目前,该行已搭建形成网上银行、移动银行、微信银行、电话银行、智能银行、直销银行等渠道相互贯通的互联网金融框架体系,在全国农商银行系统中处于领先。

  为打造完善的金融生态圈,该行按照综合金融思路,打造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安e帮”O2O便民服务平台,整合银行自有产品服务和“医、食、住、行、娱”等第三方资源,为客户提供金融与非金融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实现“一个客户、综合服务”,形成了社区综合金融较为完整的生态链。

  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成都农商银行还加快拓展金融市场创新业务,在全国银行间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该行银行间债券交易量超过11万亿,在农商银行系统中排名第三,全国排名第23位。

  为加强同业合作,该行先后成立金融市场事业部北京分中心和上海分中心,已完成对144家金融机构的同业授信,新增141家他行对该行的授信,同业存放余额599亿元,存放同业余额1200亿元。

  2015年,成都农商银行设立投资银行事业部,通过并购融资、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投行业务模式成功实现项目落地,全年新增投行项目9个,涉及金额32亿元。此外,通过产品设计、改善服务等方式,该行理财业务规模实现倍增,2015年理财产品募集资金105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金融市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5.9亿元,同比增长17.4%。

  强化底线思维防范金融风险

  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在成都农商银行调研时,叮嘱成都农商银行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高风险处置的专业化水平,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构建成都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成都农商银行改制之初,风险体系建设滞后、稽核审计监督乏力、信贷管理浮在表面、员工风险教育形同虚设、实际操作有章不循等情况屡见不鲜。

  引进战略投资者后,该行聘请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截至2011年末的信贷资产开展专项风险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让人不寒而栗——授信业务中存在“向已停产或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发放借名贷款”、“利用虚假申贷资料骗取银行信用”、“抵质押品存在瑕疵或评估价值虚高”、“内部员工违规参与民间借贷或牵线搭桥帮助借款人筹措资金并从中牟利”等多项严重违规问题;贷款发放时贷前审查不严、贷前报告缺乏实质内容、没有掌握借款人的真实情况或真实贷款用途、没有满足信贷审核委员会审批条件即发放贷款等;部分贷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风险、没有按规定了解贷款的资金流向或按封闭账户管理贷款资金;柜面操作中柜员有章不循、风险意识淡漠,会计主管、网点负责人带头违规,违反监管禁令和屡查屡犯、屡纠屡错行为在一些机构未得到有效遏制;财务管理中虚假费用列支、列支依据不力、事项审批不全等问题在经营机构普遍存在。

  过去五年,为有效防范风险,成都农商银行在对风险进行主动暴露的基础上,认真查找风险隐患,积极探索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风险管控能力,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坚持“抵押银行”的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业务,不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同时积极加强风险预警,提前介入风险贷款,坚持快准狠原则,快速有效处置风险。

  回头来看,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正是坚持这种思路,风险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2015年末,全行不良率1%,连续多年实现新增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为零的目标,有效守住了风险底线。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农商银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改善风险管理架构,提高管控能力。为突出专业化风险管控,在风险条线实施垂直化、集中化、规范化管理,先后合并区域授信审批中心和微贷业务审批中心,建立全行统一的分层审批机制,实施差异化授权管理,统一了风险管理偏好。加强放款集中、权证押品集中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积极向不良资产要效益。作为银监会首批5家新资本协议的农商银行之一,率先在试点银行中启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项目建设,为更好地评估和预防外部风险打下基础。

  ——坚持“抵押银行”理念,严把信贷准入。全行坚持推进“抵押银行”理念,加大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的风险防范与授信限制,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逐年下降,有效抵御了经济下行期间风险扩散蔓延的冲击。截至2015年末,全行水泥行业贷款压降了51.6%;煤炭行业贷款压降了87.1%;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已无贷款。

  ——提升风险预判能力,降低信贷风险。高度重视行业分析、风险预警和IT监测工作,并注重收集外部监管、可疑交易、司法诉讼、账户查封、资产线索等综合信息,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2013年初,成都农商银行在业务检查中发现某担保公司在业务中涉嫌多笔关联空壳担保,遂将其认定为风险贷款,随即加快对这些贷款进行风险化解,并收回风险贷款,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

  ——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提升监督能力。建立了集中化、垂直化的稽核审计体系,统筹开展全行内部审计工作,确保稽核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实现了从合规审计到风险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连续多年实现了“新增案件数量为零”的案防工作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成都农商银行不断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风险处置的专业化水平,基本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第一时间处置风险,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为成都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2011年末,成都农商银行组织部分高级管理层下基层调研时发现,分支机构还通过手工方式计算员工工资,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们——这样的工作效率如何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

  这仅仅是当时成都农商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该行在办公条线、人才结构、采购工作、考核激励、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文化,管理效率不断提升,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办公条线管理点多面广事杂,若不能实现流程化和标准化,工作效率必将大打折扣。2012年前,该行公文流转停留在纸质模式,既难以保管,处理也不方便。为此,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实施电子化审批流程,通过内部OA改造、开发移动办公工具等,将日常办公所需的审批流程全部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电子化审批流程只是内部管理的一个细小方面,在此过程中,该行还不断强化过程控制,设置办件倒计时提示和超时短信提醒功能,要求各项工作必须落实责任人,明确日常工作办结时限。并配套建立了效能督办机制,定期督办各项待办事项,对超过时限未办理事项,进行处罚。

  档案和印章管理水平是内部管理能力的直接体现。过去对档案和印章采取分散管理,随意性较强,流程也不规范,档案遗失和资料泄密事件时有发生。为规范档案管理,从2012年起,全行推进档案库建设工作,将文书、财务、信贷、人事、权证等各类档案进行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同时将档案借阅和印章使用审批流程电子化,确保了档案和印章管理安全。

  采购工作事关全行正常运转。2012年前,采购形式大于内容,随意性较强,在成本控制上没有体现作用。为提高采购效率和规范性,全行设立了采购中心,完善了集中采购管理机制,从采购谈判、招投标、专家选择、监督投诉等方面对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明确了供应商入围资质标准,丰富了集中采购目录,使成本控制落到实处,还有效预防了违法违规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中勇立潮头,人才是关键。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来,该行按照前中后台相对独立的原则,对全行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并从结构调整、干部管理和员工培训三方面,不断优化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综合能力。数据显示,通过人力结构调整,全行员工平均年龄由2011年末的41岁降到35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4%,较2011年末大幅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考核是指导业务发展的风向标,2012年前,成都农商银行习惯了吃“大锅饭”的传统,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工作氛围。为了扭转这种“怪圈”,打破吃“大锅饭”的传统,该行从考核和激励两方面入手,按照“目标到人、预算到人、机制到人、考核到人”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合理评价员工贡献,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彻底解决人才制约业务发展的困境。

  为改善信息科技落后的状况,该行重点从科技治理、项目建设和信息安全三方面着手,提升信息科技水平。经过几年努力,全行按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信息科技风险“三重控制”机制,信息科技治理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载砥砺前行,五载春华秋实。成都农商银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不论是基础业务指标,还是总体经营规模;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竞争实力;不论是员工整体素质,还是企业品牌形象,都有了质的提升。(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