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亏本的情况大幅增加。
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投资,不宜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其中风险。
结构性理财产品“复出”
在保本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下探的趋势下,高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得以“重出江湖”。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6年一季度2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100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同比增长14.89%。
按挂钩标的来看,挂钩股票指数、汇率、黄金、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较多,合计占比78.46%。其中,挂钩股票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共计发行283款,占比28.22%;其次为挂钩汇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计发行201款,占比20.04%;挂钩黄金和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分别为188款和115款,占比分别为18.74%和11.47%。
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来看,挂钩基金和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较高,分别为9.46%、8.47%,而挂钩利率和Shibor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较低,分别为3.47%和3.54%。
而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与平均实际收益率的差值来看,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差距最大,其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72%,但平均实际收益率为-3.77%。差距最小的是挂钩Shibor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的72款挂钩Shibor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实际收益率比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高出0.01个百分点。
发行量提升 “不达标率”水涨船高
发行数量提升的同时,“不达标率”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一季度有30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不达标率为40.87%,其中挂钩黄金的产品最多,为130款,占比42.07%。其次是挂钩股票指数、汇率、股票的产品,分别有94款、26款、22款,占比分别为30.42%、8.41%、7.12%。
而在理财中枢下移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不达标”情况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4月共有387款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平均预期收益率5.25%,较非结构性产品高出1.29个百分点。但从到期数据看,4月有90款结构性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这90款产品的平均实际到期收益率仅为2.1%。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随着金价的修正上涨,挂钩黄金类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又开始重出江湖,但黄金类理财产品却大面积收益“不达标”。
银率网数据显示,一季度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挂钩黄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较多,主要是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各有一个系列的产品。
其中,兴业银行的“智盈宝保本浮动收益封闭式人民币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共有70款,最终产品到期都是以中间收益标准兑付的。
而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如意组合’看涨(跌)黄金人民币理财产品”,有15款是34天的短期产品,这类产品要实现最高收益率就需要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涨幅或者跌幅出现,但2月中旬以来,黄金价格在1200美元/盎司的平台上震荡整理,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和下跌。
此外,还有18款是中期看跌产品,在一季度黄金整体上涨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因多空方向问题,最终兑付的是产品设计中相对较差情形下的收益水平。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亏损和“未达标”现象在4月份仍在延续。普益标准研究员汤自强指出,4月份收益不达标的结构性产品中,有11款挂钩汇率,37款挂钩指数,25款挂钩价格,5款挂钩股票,1款挂钩黄金。
并不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亏本现象。而今年一季度,共有16款产品出现亏本现象,数量是2015年全年的8倍。从所属银行来看,汇丰银行有12款,恒生银行有4款。从挂钩标的看,有14款产品的挂钩标的是基金,有2款产品的挂钩标的是股票指数。从亏损程度看,有14款产品亏损10%,有2款产品亏损5%。
分析指出,挂钩股票、股票指数和基金类的理财产品,其投资风险主要取决于投资期内相应标的的涨跌情况,可预期性较差,尤其是部分中长期的产品,风险较高,且流动性差。
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认为,适合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应是熟悉股票市场的成熟投资者,但综合考虑投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这类产品对目标投资者来说显得比较鸡肋。
“虽然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十分吸引人,但其投资风险较大,到期难以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很高,并不适合大部分稳健型投资者。”闫自杰说。
据了解,近三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较为平稳,分别为3.9%、3.91%、3.9%,5月份几乎成银行理财收益3.9%平台保卫战。政策层面,央行给出M2未来增速下滑的预期,货币政策宽松态势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趋紧,但从4月债券市场融资数据看,总体数据较3月份出现大幅下滑,市场资金需求可能出现疲软态势,因此市场利率并不一定会随政策收紧而上扬,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未来一段时间比较可能的走势是在4%以下小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