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清盘日趋常态化 2年44只产品陆续退市

2016年05月31日 07:19    来源: 中国证券网    

  【核心提示】基金清盘这个曾经让公募业“不敢触碰”的议题,如今已逐渐为市场所正视。

  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9月首只公募基金清盘以来,截至5月25日,全市场中共有44只基金陆续清盘。而2016年以来,清盘及拟清盘的基金已达9只,基金清盘的节奏明显加快。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今全市场近3000只公募基金产品中,真正踏出清盘这“最后一步”的仅44只,占比不到2%。

  如果说建立成熟的基金发行和清盘流程是中国基金业与海外成熟市场接轨的必经之路,那么中国的公募基金从“严进严出”到“宽进宽出”究竟还有多远?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市场在为基金清盘“点赞”时,应如何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防基金清盘“一哄而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一个畅通、合规、市场化的基金清盘机制的建立,于行业整体而言,也是一个重大抉择。

  不可承受之“小”

  根据基金运作管理办法,非发起式的开放式基金如果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需要向证监会报告并提出清盘或者转换。从数据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基金规模偏小或许是清盘基金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统计显示,在44只清盘产品中,规模不足5000万的达到了35只,除了融通通祥一年目标触发式基金、广发季季利和长城淘金一年期理财3只产品以外,其他产品的规模也都在2亿元以下。

  一直以来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基金规模是基金操作长治久安的先决条件之一,规模适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择基”指标。在清盘基金的公告中不难发现,多位基金经理曾在相关基金公告中表达出因基金规模缩水而限制了投资决策执行的观点,这一问题在固收类产品的运作中表现尤甚。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金额的起点为1000万元,债券基金同样受到‘双十原则’的限制,即一只债券基金所持有证券不超过该基金持仓债券市值的10%,因此一只债券型基金要维持正常运作,至少需要1亿元以上的规模。”沪上某债券型基金基金经理表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中越来越多迷你基金背后的关键问题是,在基金注册制的带动下,新基金发行明显提速,虽然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但是基金经理“一拖多”成为普遍现象,同质化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小型基金公司和小规模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难度逐渐加大。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迷你基金一直是基金公司的难题,基金产品如果规模偏小,各项固定费用分摊到每份基金份额上比例较大,也将损耗一定的收益,收益下降造成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进而导致基金规模进一步缩水,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无解。

  此外,1亿元与10亿元的基金相比,其运作成本可能相差无几,但两只基金所带来的盈利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仅如此,为了维系迷你基金的“生存”,基金公司需要不断寻找“帮忙资金”,还需要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资金成本,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迷你基金的存在很容易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

  “原先大家都担心基金清盘会对公司品牌造成负面影响,不过自从行业内有公司开了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倾向于结束内耗,通过清盘‘甩掉包袱’。”上述市场部人士称。

  优胜劣汰

  从产品类型看,2014年-2015年清盘的35只产品以债券型、货币型和短期理财基金为主,2016年以来清盘产品已经逐步从固定收益类产品向权益类产品蔓延。在2016年已清盘和拟清盘的9只产品中,权益类产品达到8只,以ETF和分级基金为主。

  对此,在股市低迷和基金销售艰难的双重压力下,ETF和分级基金作为投资一揽子股票的基金产品,在牛市中给投资者带来了更便利的投资渠道,然而在熊市环境下,由于此类产品没有择时和选股的配置,净值随市场大幅下挫,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规模和成交量锐减也是意料之中。

  数据显示,目前基金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偏股型基金占比达到13.20%,被动指数基金中迷你基金数量最多,达到81只。

  在业内人士看来,被动指数型基金实际上是工具性的投资产品,降低了投资门槛,并且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但当这类产品的发行日趋同质化,跟踪标的越来越细分,其工具属性逐渐减弱时,将一些业绩表现偏弱的基金清盘其实是行业的一种进步。

  “清盘更深层的意义是基金行业正常的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中国的基金行业还很年轻,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尝试,有些尝试自然需要在实践中被优化修正。”沪上一位基金分析师指出。

  以发起式基金为例。发起式基金推出的背景,是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被叫停,公募基金尝试通过产品创新去填补相应的市场需求空白。但是该类基金运作至今,却始终被市场诟病“流动性逊于货币基金,收益率却无明显优势”,而且发起式基金也必须面对行业普遍性的基金经理“一拖多”,以及此类产品规模偏小、对公司利润贡献小的现实。

  截至目前,已有5只发起式基金正式清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还将有至少12只发起式基金届满三年,其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低于2亿元的就有4只,其中规模最小的不足5000万元。

  清盘难,难在“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如今全市场近3000只公募基金产品中,真正踏出清盘这“最后一步”的仅44只,占比不到2%。尽管基金清盘已不再是“不能触碰”的话题,但不得不承认,行业离建立健全“畅通”的产品退出机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美国市场,每一年合并、清盘的基金,几乎可以与新成立的基金等量齐观。

  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新成立共同基金580只,同年合并的基金有292只,清盘的基金则达到194只。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当年美国市场新成立共同基金660只,同期合并的基金达到169只,清盘的基金255只。

  相比之下,我国基金业的退出机制与发达市场似乎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在阻碍着基金清盘踏出这最后一步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金清盘流程复杂或许是阻碍基金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了力求产品线完整,则更是不得不多一份纠结。

  沪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指出,一只基金的清盘不仅需要公司内部前、中、后台的合作,也需要外部的渠道、中登公司等多个环节的协作,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触发了清盘条款,基金清盘很难真正落实。

  “而且现在基金清盘的手续太过繁琐,从公告召开持有人大会到正式清盘,前后肯定要经历几个月时间,基金公司现在市场体系的考核标准主要还是看增量,基金清盘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公司整体规模下降,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基本上没有人愿意主动推动。”上述人士坦言。

  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迷你基金的成本压力不言而喻,但是基金清盘对于公司整体产品线布局的影响可能更加严峻。

  沪上某小型基金产品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旗下同质化的产品本身就比较少,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现在因为规模原因而清盘,等到以后市场风向变了,同类型的产品可能还要再次发行,与其如此,不如先尽量通过持续营销将规模做大,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推动产品退出机制建立方面着力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防基金清盘“一哄而上”。

  在基金分析人士看来,基金清盘总体将有利于基金行业的正常发展,但是基金公司也应慎重考量,充分考虑清盘对各方利益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建议,对于亏损基金的清盘方案有待进一步商榷,对于规模偏小或是业绩不甚理想的基金产品,除了清盘之外,也可以采取转型或合并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不可简单地“一清了之”。

  毕竟,一个畅通、合规、市场化基金清盘机制的建立,于行业整体而言,是一个重大抉择。

  【公募清盘】

  二季度,短期理财基金规模缩水逾六成,并成为迷你基金清盘的重灾区。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流动性差、超额收益收窄,短期理财基金的吸引力下降,但清盘并非唯一出路,短期理财基金还可以选择转型为其他固收类基金类型。

  2016年,发起式基金面临着“三年大考”,继5只发起式基金“大限已至”而被清盘后,又有14只基金因成绩“不及格”可能要清盘。

  据相关规定,发起式基金一般要求基金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基金经理等人员的资金认购基金超过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超过3年。3年后,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不得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同时,为鼓励基金公司主动与持有人绑定利益,发起式基金降低募集成立的门槛,募集规模不少于5000万元、募集人数不少于200人,即可办理发起式基金合同生效备案程序。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根据资讯数据整理显示,目前市场上有205只发起式基金,截至目前,规模与首募规模相比实现增长的仅有73只,占比为35.6%,并且2013年成立的32只(A/B/C分开统计)发起式基金中,有14只基金今年一季度末的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占比达到43.75%,也就是说,如果到了三年期限,上述14只基金规模达不到2亿元,将面临被清盘的命运。

  随着又一只混合基金公告终止合同,今年清盘或拟清盘的“迷你基金”已达到9只,其中8只为权益类基金。自2014年9月以来,已有44只“迷你”基金宣布清盘。

  【私募清盘】

  大约一年前,也就是2015年6月初,上证指数冲上5000点,牛市灿烂。然后高位崩塌、一泻千里。一年过去了,大盘在2800点附近徘徊。其间,私募基金损失惨重。统计显示,这一年,有2569只私募基金选择清盘。信托和自主发行两个渠道,有1500多只普通股票型私募产品净值跌破或临近清盘线,苦苦挣扎在清盘边缘。

  【记者观察】

  清盘线"无罪":出问题不让清盘才可怕

  “清盘线”的存在是私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一个自然选择。“清盘线”的存在是对私募投资管理人的一个硬性约束,也是对客户资产的一种保护,目前情况下不应大幅调整。最后,当前应该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设置清盘线,而不是取消清盘线。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基金清盘日趋常态化 2年44只产品陆续退市

2016-05-31 07:19 来源:中国证券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