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概股竞回归如何引导 高送转凭实力不必硬充

2016年04月15日 07:2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健

  上市公司活动名人云集

  股东艺人捧场尚无约束

  近日,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更名仪式在上交所举行,成龙、冯小刚、张国立、李冰冰、黄晓明、曾志伟、唐季礼等7位演艺界大腕以股东身份出席。截至当天收盘,李冰冰、冯小刚、张国立收益均超亿元。据悉,文投控股的前身为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老牌国企在2011年戴帽成为*ST松辽,2012年摘帽。2015年1月30日,又因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亏损而重新戴帽,今年3月再次摘帽时,虽然名字仍然是松辽汽车,但已“脱胎换骨”涉足时下最热门的影视和游戏两大产业。松辽汽车2015年8月实施重组,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了江苏耀莱影城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上海都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这两家公司成为松辽汽车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耀莱影城2015年营业收入为13.33亿元,净利润为2.43亿元;都玩网络2015年营业收入2.47亿元,净利润1.4亿元。

  知名艺人为上市公司站台,本来不算什么事,就是做广告、做形象代言,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据报道,黄晓明出资1600万元认购240万股,冯小刚、张国立、李冰冰等三人各认购300万股,出资额为2000万元,等等;成为这家上市公司股东的知名艺人,该不该、能不能为公司的重要活动站台?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有所约束,法不禁止则应该可行。不过想想,作为公众人物的知名明星,似乎还是在行为上应该有规范,如果是公益活动,出面、站台无可指摘,如果是在自己有深度利益的活动中,如何摆平公众形象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还是应该有个尺度。有这个担心,一是因为公众人物影响力大,二是因为在资本市场站台,有引导或误导投资者的作用,对利益相关者有可能带来不当利益,也可能损害一般投资者的利益。如果是公务员,这种活动肯定要被禁止;而对艺人,我们只能说,凭自觉吧。

  中概股竞回归趋之若鹜

  壳资源更稀缺无规可循

  中概股回归的浪潮眼下是一浪高过一浪。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A股市场出现了幅度不小的下跌,但中美两个市场之间的巨大估值差,使得中概股的私有化及回归项目,依然是各路资金眼中的“香饽饽”。一些手握大笔闲置资金的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加入了这一抢食这场盛宴的行列之中。4月8日,爱尔眼科发布最新公告称,拟间接投资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投资认缴出资额为3亿多美元的等值人民币。受此影响,尽管当日大盘跳水跌破3000点,爱尔眼科的股价依然逆势大涨5.44%。另值得一提的是,4月7日晚间,江苏华西集团联合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亦宣布,已就收购当当网事宜结成买方联盟。

  据报道,受益于分众传媒、巨人网络回归借壳,七喜控股、世纪游轮分别连续拉出7个和20个涨停板。巨大的财富效应令中概股回归项目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据统计,近年来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成为中概股借壳对象,有的已完成借壳。海内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差悬殊、估值天上地下,是中概股“打死也要回来”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理论上,存在着所有中概股回归的可能性,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股价将会怎样?股指将会怎样?A股的供求关系将会怎样?现在好像已经没人去关心,海内外资本市场价格差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原因了。到底是海外市场估值偏低,还是A股的估值偏高,哪里的估值更为合理一些?对此不容易有权威的说法。如果中概股的大批回归是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那么A股市场除了要举手欢迎,还需做哪些准备?比如政策上,比如法律法规上,比如在重新入市的门槛上,要有监管层统一的考虑,不能总像现在这样近乎于“偷偷摸摸”的只能靠借“壳”度日,让本来就稀缺紧张的“壳资源”更显“物以稀为贵”了。

  低市值个股依然不少

  大盘好听小的才美好

  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8日收盘,两市共496只个股流通市值低于30亿元,其中232只个股流通市值不足20亿元。总市值方面,两市共680只个股总市值低于50亿元,其中48只个股总市值不足30亿元。具体来看,目前两市流通市值最小前3只股票分别为赛福天5.45亿元、康普顿6.24亿元、沃施股份7.39亿元。总市值最小的前3只股票分别为退市博元8.18亿元、科隆精化20.19亿元、赛福天21.79亿元。

  在资本市场,讲究“力大身不亏”,企业规模、市值规模是实力的表现,也是投资者研究的重点。我们常常关心上市公司之最,如市值最大,如股价最高,如盈利能力最强,如分红金额最多,等等;其实,这些另类的资本市场之最,或许也是有价值的。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还有近500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竟然低于30亿元,你也许也不知道,有68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低于50亿元。其实再仔细看,这些小盘股固然以创业板和中小板居多数,但也有不少来自主板市场。或许作为投资者,在关心蓝筹股的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小盘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炒作成风的影响下,小盘股更容易风生水起,扶摇直上。其实,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一直流行着“小的就是美好的”,大盘股、蓝筹股炒不起来,股价上不去,说是市场不成熟也好,说是散户当家也行,但事实就是如此,想要扭转这个趋势,绝非一时一日之功。

  高送转盛宴引市场瞩目

  量力而为不必死要面子

  据报道,2015年年报如火如荼般发布,回馈投资者的高送转也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每10股转增10股已成“起步价”,转增20甚至更多也不足为奇的当下,高送转概念股蕴含的投资机遇与风险,也在同步膨胀。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1只个股先后披露每10股转增10股及以上的高送转方案,以此优化公司股本结构。其股价亦应声上行。一般来说,高送转方案的背后应有良好业绩及高成长性的支撑,但也不尽然。不少净利润出现下滑的上市公司,也“逆市”强推高送转,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如赛轮金宇2015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2.04%,但依然顶着业绩压力推出高送转方案,拟以2015年末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2股。这也是赛轮金宇连续5年公布利润分配方案。

  在上市公司的解释中,往往会说推出高送转表明公司对业绩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也可以被专业人士解释为通过高送转降低股价,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但不得不指出,借高送转概念进行炒作蕴含不少风险。深交所曾经发文表示, “广大投资者需明白高送转的实质,充分了解高送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避免跟风炒作造成亏损”。其实,高送转对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并无太多直接影响,对公司的战略经营目标也没有多少实际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业绩表现一般、甚至盈利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靠没有根基的高送转扭转投资者印象、甚至爆炒而达到抬高股价的目的,并不踏实。如何分红送股,是上市企业的自主权,但基本原则还是,量力而为,量入为出。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