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发展迅速 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币计价

2016年04月13日 07:08    来源: 经济日报    

  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发展迅速但计价功能未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发布报告建议——

  推动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币计价

  本报记者 郭子源

  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大多采用“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模式,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比很大,但加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境内企业大多缺乏话语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充分发挥我国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的市场地位,多手段推进大宗商品领域的人民币计价

  4月1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结算功能发展迅速,但计价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今后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其中,多手段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币计价是有效途径之一。

  计价功能有待实现

  “衡量人民币国际化通常看三方面指标:结算功能、计价功能、价值储备功能。业界普遍认为,货币国际化的核心是推动其在国际交易中计价。”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闫波表示,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计价可派生出货币结算和支付业务,通过金融资产的计价可派生出货币的财富国际贮存。

  《报告》认为,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出口商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企业议价能力弱;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市场长期以来的交易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些因素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中计价功能的实现。

  具体来看,在当下的对外贸易中,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存在偏离,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大多采用“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模式。“究其原因,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比很高,但加工贸易仅处于国际供应链条中的一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境内企业大多缺乏话语权。”闫波说。

  《报告》指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仍均未实现,大宗商品盯住几个国际交易所的价格,但这些价格均为美元计价,人民币目前还难以介入。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交易中也缺乏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这又与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有限、金融产品种类和规模较小、在岸与离岸市场缺乏充分联通等因素有关。

  大宗商品计价是突破口

  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的路径有哪些?

  《报告》建议,未来要在国际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领域实现突破,应充分发挥我国当前是许多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的市场地位,做好顶层设计,多手段推进大宗商品领域的人民币计价。

  首先,应加快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建设,以上海自贸区为切入点,搭建以现货、场外、期货等多层级市场相结合,境内、境外投资者都可以参与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尤其是完善现货、期货、期权、远期、掉期交易的市场功能。

  其次,应扩大人民币计价商品的国际化应用。具体来看,《报告》认为在前期推出上海黄金交易国际版、筹备上海国际原油期货上市交易的基础上,推动境内期货交易所、现货交易市场加快铁矿石、棕榈油等人民币计价商品合约的国际化交易进程,吸引境外投资者,扩大交易规模。此外,还可考虑我国碳排放大国的实际情况,主动开发碳交易中的各种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

  最后,还应完善大宗商品领域的配套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加强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金融创新力度。”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程军表示,例如,可以与商品期货交易所、现货交易平台、场外衍生品市场深化业务合作,支持其推出针对境内外投资者的人民币计价商品标的,同时,为交易商提供集账户、兑换、结算、融资、理财、经纪、咨询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王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