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龙头企业业绩暴减 锂矿企业一枝独秀

2016年04月12日 07:16    来源: 广州日报    

有色金属行业年报:

  2015年对于有色金属行业来说,是无比困难的一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暴跌,导致以有色金属采掘为主业的国内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大跌,亏损企业明显增多。

  “节流”思路值得2016年有色企业效仿。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有色企业的今年前景转为乐观,兼并重组潮流或使更多机构关注有色板块。

  文、表 广州日报记者井楠

  “广东籍”有色龙头广晟有色与中金岭南,一家亏损了2.7亿元,一家净利润大减了57%,跌幅均远远超过了同期其有色主业产品价格的下跌幅度。

  中金黄金、中国铝业等少数企业,通过大范围内的“节流”行为与经营调整获得了较理想的业绩,业内人士认为:“节流”思路值得2016年其他有色企业效仿。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有色企业的2016年前景转为乐观,兼并重组潮流或使更多机构关注有色板块。本周一市场广晟有色涨停,就来源于市场对其资产变更事件的预期(公司拟定增募资14亿元投向矿业探矿等项目)。

  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普降

  从安迅思、卓创资讯统计数字来看,截至上周末,已经公布年报与业绩快报的39家有色金属企业,其中亏损(或预期亏损)企业为9家,业绩减少(或预期减少的)的为22家,仅仅只有8家企业业绩增长或预期业绩增长。其中,龙头大型有色企业亏损严重:云南铜业净利润下降65%,山东黄金净利润下降29%,江西铜业净利润下降78%,广晟有色年亏损2.7亿元,中金岭南净利润大减57%。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有色金属采掘与加工业务目前在国内上市公司主业中的占比在48%~95%之间,属于举足轻重的核心业务,而采掘成本项目却并不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减小。为此,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暴跌,直接导致企业主业收入下降,乃至利润下降。

  从2015年全年来看,伦敦现货铜价的跌幅就高达25%,年初即是全年最高价,年末基本是全年最低价,呈现一路下跌走势:同期黄金现货价格的全年跌幅为12%;钨精矿全年均价则下跌23%,钼精矿全年均价下跌40%,金属铟全年均价下跌61%。

  与龙头企业对比,小金属矿藏——锂矿采掘加工企业,却因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大受其益:2015年碳酸锂均价较2014年大幅度上涨了1.62倍,推动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和亿纬锂能业绩高增,净利润分别增长了150%,42%与82%,成为有色板块中业绩一枝独秀的类别。

  在全行业极度不景气的一年内,“节流”重要性大于“开源”。是否能够有力控制成本与费用,成为拉开上市公司,尤其是大型规模企业业绩距离的重要因素。2015年全年稀土价格的跌幅并没有超过40%,而广晟有色同期却大额亏损,追究原因:1.其全年营业成本由2014年的23亿元大涨到了2015年的33亿元。2.营业费用为4年报告期的最高值,高至2365万元,同比增幅为36%。3.财务费用也是4年里的最高值,为1.1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39%。以上三项加总起来的数值远远超过了同期管理费用的减少值与投资收益的增加值,导致最后的巨亏。

  中金黄金年报出色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中金黄金的年报,年报净利润预增34%,成为比肩中国铝业的少数几家2015年业绩增长的有色企业。其公告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投资收益同比增加,优化“五率”、降低“五费”工作取得一定效果。而其2015年经营,在其营业收入暴涨72%的情况下,其三大费用、成本的增长幅度均远远小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节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展望:

  今年迎来兼并重组潮

  金属价格回暖公司业绩或改善

  与钢铁企业类似,2016年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有色金属价格集体上涨,铝价自低点反弹幅度超过了35%,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多数业内人士也给予了该板块谨慎乐观的评价态度。万联证券分析师认为:2015年对于诸多有色金属采掘业企业来说,既是最差的时刻,也是最好的时刻:一方面,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在连续4年下滑之后,终于在年底触底,刷新了数年新低,在此之后,振荡上升成为大概率事件,比如铝价,连续刷新了8个月新高,对于铝业股的后市影响较大。再者,大型矿山企业倒闭或兼并收购重组(美国Horsehead再生锌生产商申请破产保护),将为幸存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国际原油价格的筑底格局形成,将有助于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回暖。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落实阶段,将一扫有色金属企业的往日经营阴霾,使得多年盲目扩产、粗放式经营的“宿疾”得以清理,从此之后走上经营求精的道路。有色上市公司有望在未来1~2年内加大资产重组,引入活水,换血成长。鉴于超过七成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2015年仍处在盈利状态,不能与钢铁板块的巨亏状态相提并论,2016年或将多次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