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权转股权变现成关键

2016年04月08日 09:59    来源: 经济导报    

    具体实施办法尚未出台的“债转股”,却已然成为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监管层已经计划批复国开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进入“债转股”试点范围。而在近期上市银行的业绩发布会中,多位银行高管也表示,对于债转股事项正“密切关注”,甚至已经有银行开始争取“成为首批试点”。

  “债转股的重启,可以有效缓解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的压力,给转型升级中的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应变空间。”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贺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相关工作符合国家提高直接融资,降低企业债务率的导向,有利于供给侧改革和周期性行业去产能的推进。

  不过,部分受访银行业内部人士对此却颇为谨慎。一位国有银行地方支行管理层人员冯凯(化名)就对导报记者表示,相较将不良资产直接转让于资产管理公司(AMC),“债转股”确实避免了大幅折价,但银行资本也将因此被大幅占用,权重资产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给银行业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债转股”只能算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手段,目标企业的选择以及后续退出机制完善将是试点成功的关键。“银行对企业能否走出困境、恢复盈利方面需要做出严格的考量,初期只会出现在一些‘特定’标的,如具备地方性龙头、非产能过剩等特点的企业。”冯凯说,“另外在权益资产占比加大后,银行业务范围也需进一步扩大,推进与券商、PE之间的股权投资合作,为丰富退出渠道做好准备。”

  欲拓实体转型空间

  从管理层开始提出推动“债转股”工作,到首批启动 1万亿元试点消息的传出;从资本市场的异动,再到个案的出炉。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债转股”工作的推进之快,也令市场变得愈发兴奋。

  导报记者注意到,3月 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首次提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并在随后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重申这一观点。

  高层的表态随即带来效果。 3月 25日,华荣能源(前身为熔盛重工)的债转股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根据方案,华荣能源向债权人发行最多 171亿股股票以抵销 171亿元债务,其中就包括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 141亿股。公告显示,债转股完成后,中国银行将成其最大股东。

  随后,4月 5日相关媒体报道,政府或将批准规模达 1万亿元的债转股试点计划,预计在 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有望化解 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受此影响,当日 A股市场在银行板块带领下高开高走,沪指站上 3050点,创出两个半月以来的新高。“管理层及实体经济都期待能有一个好的办法,缓解多年信贷扩张留下的隐患,包括银行不良资产率快速增长、企业资金杠杆率居高不下等,‘债转股’是目前有限的办法之一。”陈贺对导报记者表示。

  导报记者了解到,所谓债转股,是指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关系转变为股权关系。对银行而言,债转股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提高拨备覆盖率;对转股企业而言,则可以降低自身负债,增强了企业营运资本。

  陈贺等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攀升、企业债务杠杆率的加大,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剩行业去产能的推进均带来阻碍。“比如,一些企业破产,银行就会有意对其行业内及上下游企业收贷,从而令更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进而导致坏账进一步扩大。”陈贺表示,若能够对部分企业进行“债转股”,则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攀升的风险得到遏制,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在资金上,获得更多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的空间,有助于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

  利弊各半

  值得关注的是,“债转股”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上世纪 90年代,我国就曾启动过相关工作。当时,国内通缩严重,国企负债率较高,制约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为扭转这一状况,中央提出了“国企改革三年脱困”,并配套了数千亿元的“债转股”计划,相关工作最终成功,如宝钢集团等原先负债累累的大型国企,就借助此次机会转型而获得重生。

  不过,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与首次“债转股”相比,此次推出时面临的背景却更为复杂,这也令受访企业及银行人士很难衡量出其中利弊。山东一家国企战略运营部门的人士就对导报记者表示,“债转股”确实能缓解资金压力,但在全球经济尚未复苏的情况下,新业务领域的拓展难度比以往大,很有可能会因转型失利造成更大的窟窿,这给相关工作的推进带来不少变数。“之前的国企转型成功有着加入WTO等利好因素,但现在看来,市场的竞争压力要远大于机遇。”

  “银行或者说政府的主导性在这轮改革中影响太大,我有些担心中小企业的生存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家纺织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有政府“隐性担保”的国企,很可能会成为银行推进“债转股”的青睐方,而他们资金压力的缓解,可能会导致产品低价竞争的加剧,令中小企业被迫挤出市场。

  实际上,受访银行内部人士对于“债转股”的推进也显得颇为犹豫。冯凯就表示,在其看来,债转股对银行发展的弊端大于好处。“债转股的成功,不仅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而是银行最终能有一个良好的渠道将股权变现,但国内市场这一方面的建设还远未完善。”

  冯凯说,与将不良资产低价(往往是不高于原价 30%)出售给 AMC相比,“债转股”确实能避免不少损失,甚至可以带来股息收入。但若股权无法转为现金回补银行资本,对于以“资本流动”为重的银行来说,压力更甚。

  导报记者查阅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的处置期限内(通常是 2年)的风险权重为 400%,即“债转股”形式资本占用是“一般企业债权”的 4倍。而一旦超过处置期,权重将达到1250%,届时资本占用水平将更大。“如果退出机制无法畅通,对于银行来说,债转股只能是个鸡肋。”冯凯说。

  周期行业易受青睐

  不过,采访中,陈贺等业内专家也表示,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速趋缓、财政收入增长困难,而养老、基建等财政支出仍在增加,此次“债转股”不会再像首次时政府通过大量财政补贴等方式主导,而是更倾向于市场化改革。

  “标的企业选取是工作推进的关键之一。”陈贺说道,这种快速缓解资金压力的政策,很可能会使得部分原本具有还本付息能力的企业也想借此逃避债务,甚至有可能衍生出政企勾结等黑幕,“所以一定要让银行从自身经营方面进行考量,减少政府干预。”

  “首先要排除的就是行业产能过剩、生产陷入僵化的企业。”冯凯表示,首次试点范围应该集中于一些特定企业,比如地方性龙头企业,因为它们虽然面临经营压力,但拥有更多的地域性资源,转型成本低、成功率较高。

  其次,冯凯认为,处于低谷周期的行业中,也有不少可以关注的企业,因为一旦行业回暖,企业的经营状况会有较大的改善。而且,这些企业中不应排除民企,因为此类企业经营更具活力,公司治理上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导报记者注意到,仅就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观测,房地产、有色金属、钢铁、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均陷入周期性低谷,亏损企业占比较大。冯凯认为,化工、机械设备等行业有着更好的升级前景,应会更易受到银行的青睐。

  同时,冯凯表示,在推进“债转股”时,银行也可加强与券商、PE等机构在股权投资上的合作,以弥补国内资本市场尚未健全的缺失,丰富股权退出渠道。“这对银行来说,也意味着自身的业务拓展,做好了也会给行业带来重新向上的动力。”

  但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债转股”重启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仍难以预测,相关配套机制能否有效完善,其最终能否成为实体经济及银行之间良性传导工具,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推进“债转股”时,银行也可加强与券商、PE等机构在股权投资上的合作,以弥补国内资本市场尚未健全的缺失,丰富股权退出渠道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